前年,周先生去美國后,我沒來由的焦慮起來,總擔心會失業。手上的學生考完級基本都不會學了,等他們全部考完,又招不到新生,那豈不是沒飯吃了。每天就這樣惶惶不可終日的,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大量在網上查閱諸如“快30歲的年紀失業怎么辦?”“有什么副業可以月入5000以上”“如何在短期內賺到100萬?”就類似的東西看。還上各種招聘網站瀏覽招工信息,要求也不高,目標鎖定在月薪1W左右的職位,看了一段時間更焦慮了,因為能給到這個薪酬的工作我都不會做,短期內也學不會。
又想要不自己開店吧,積蓄有一點,家里再添點,夠本做個小生意。就去各種打聽現在什么生意賺錢,服裝、餐飲、電商、似乎都不好做,而且也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好。
想了好幾個月,既沒有解決辦法,又平息不了內心的恐懼,就開始找客觀原因。
首先是覺得專業沒選好,我的硬件條件學鋼琴很吃虧,藝術這種十萬里挑一的學科,既不能帶來實質的經濟收益,又需要大量情操眼界涵養來支撐,在溫飽都成問題的前提下,只能淪為教書匠。
那段時間經常打電話給我媽訴苦,說工作辛苦,賺到的錢又不夠過上更高檔次的生活,怪她為什么要讓我學鋼琴,不讓我去學金融,律師之類的。還說,有時候覺得我們這代人花錢讀大學是虧的,拿了文憑之后什么用都沒有,還耽誤了四年時間,不如把讀大學的錢拿去整容,然后做做直播,或者學學怎么駕馭富家公子哥,都比現在的狀況好。
我媽當然聽不懂這些新理論,但我的想法讓她很莫名其妙。每次她都說,小時候學鋼琴是你自己選的,也是自己堅持的,初中你就想好了要走這條路,現在怎么突然嫌棄起來了。
是啊,為什么突然嫌棄起自己的專業,羨慕起那些網紅了?因為浮躁,因為抑制不了內心的欲望,又不想跳出舒適區搏一搏。因為想住大房子,買名牌包包,開上有檔次的小汽車,想去國外自助游,在巴黎鐵塔下拍照,在巴塞羅那的米其林餐廳用餐,在夏威夷的海灘曬太陽。想做精致的魅力女孩,想被聰明幽默有能力的男人愛。
現在想想那時候的心態,真是可笑的要死,我最該嫌棄的,其實是自己。而不是我選擇的事業。
前段時間在知乎看了一個答案,非常喜歡,收藏下來,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打開重新研讀。
說的是,“人的生活其實就像投資品價值一樣,是存在均值回歸的。那個均值就是人內心深處的沖動,是真正的欲望所在,是我們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自從看到這個答案,我就經常思考,我的均值是什么?真的是變成網紅,用盡心機嫁個富豪,過著如履薄冰的生活嗎?真的是每天和一堆數字打交道,分分鐘上下幾百萬,看著銀行卡余額不停增長嗎?這些,真的可以完全證明我的價值嗎?
答案是,不是。
我天生不是一個喜歡用心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甚至豁達坦蕩的有點過頭,不屑于做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成長過程中,一直要求自己光明磊落,做最對得起良心的事。我直率熱情,一次次為自己的沖動付出代價,但從不后悔。也許我不是一個很有能力,很優秀的人,但一直欣賞自己身上知世故卻不世故的善良。
我要求自己做一個獨立堅強,不隨波逐流的女性,因此多年來堅持拓寬眼界學識和心胸。我自幼喜愛一切與藝術文化相關的東西,只要接觸到這些領域,就有無限熱情和精力,整個人聰慧敏感,感官全開了一樣。
既然我是這樣一個人,就注定了不會大富大貴。
既然我是這樣一個人,就注定了我必須從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才能將潛能發揮出來。
況且,人類對于金錢的渴望,怎會有止境?這個月賺了1W,下個月就會想賺1W5。住著100平的房子,會覬覦150平。開大眾別克上街,就是會羨慕開奔馳寶馬的。提著LV了,會想再要一個香奈兒……
從外界索取價值,是永遠填不滿內在的。
想通這些后,我卸下了背負很久的包袱,無比輕松愉悅。這個階段,看什么做什么,都變得順利。以前都不愿意練琴了,琴譜翻開覺得彈再多再難的曲子,也變不了現。現在哪怕彈首最簡單的《小星星變奏曲》,也覺得無比悅耳。以前覺得在舞蹈學院彈鋼琴基訓伴奏很屈我的才,現在覺得我能混到大學校園里去做老師,每天看到的都是最年輕最美好的皮囊,同事都是這個領域最優秀的一群人,又沒有什么壓力,還有什么好挑剔的?
還有很多很多事情,因為思維轉變,帶來了質的改變。
社會運行,自有法則和規律,我想,我在慢慢接近這個規律。
想來,幾百年前的王守仁,在貴州龍場的小招待所里悟出的道,就是宇宙規律的最頂端吧?我當然不夠他的天賦悟出那個核心,但只要慢慢朝著那里前進,每走進一寸,都是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