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毛澤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
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展開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是毛澤東寫于1965年的一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1976年1月號。[1]作者采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以登井岡山為題材,在憶舊頌新中將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實踐精神相結合,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熔于一爐,慷慨激昂,表達了作者要繼續革命的英雄氣概。[1]
作品名稱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作品出處
《毛主席詩詞》
文學體裁
詞
作者
毛澤東
創作年代
1965年5月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1)·重上井岡山(2)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3),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4)。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5)。可上九天攬月(6),可下五洋捉鱉(7),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2] [3]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
(2)重上井岡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岡山游覽視察。先后到黃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間,了解井岡山地區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干部和群眾。
(3)黃洋界: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個是八面山、雙馬石、朱沙沖、桐木嶺。
(4)人寰:人世間。
(5)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從一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到這次重來,已經過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卻覺得只是彈一下指、揮一下手的短時間。
(6)九天攬月:九天,天的極高處。《孫子·形》:“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攬月,摘取月亮。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覽同攬。
(7)捉鱉(biē):喻擒拿敵人。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1]
白話譯文
我從小就心懷凌云壯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岡山。走了千里來尋訪這片舊地,哪里還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顏。到處都是鶯啼燕飛的晚春新景,還有汩汩暢行的流水,寬大的盤山公路直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隘口,就沒有任何的險處可看了。
風和雷在運動,旌旗在招展,這就是人間。三十八年都過去了,猶如彈指的一剎那。可以飛向長空摘月亮,也可以潛下海洋捉魚或鱉,談笑間高奏凱歌還師。世上沒有什么困難的事,只要肯下定決心去登攀。[4]
創作背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并沿著這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1965年5月,毛澤東又重上井岡山。闊別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詩興大發,寫下這首詞。[4]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上闋首句如隕石墜地,似鴻鵠凌空,起筆突兀非凡,氣勢博大,意境高遠。“凌云”二字,不僅形容巍峨的井岡山之高,而且形容偉人志向高遠。自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乃至重游井岡山(1965年5月),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已有38年了。這38年,神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詩人從“坐待時機自主張”少年,到“風華正茂”上學時期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青年學生,以至經長征、驅日寇、滅老蔣、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重上”不僅照應上文“久有”重訪井岡山夙愿,而且表達了詩人盼望故地重游迫切心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