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明茨伯格在2004年寫作的這本書,其實醞釀了很久,按照作者自序中描述的內容,他對于MBA的教學方式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所以在該書的前半部分他批判性地描述了他對于MBA的看法,在該書的后半部分,他建設性的描述了在實踐中學習管理的實驗性項目。
因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的初期,是在全球最大的第三方公司進行基于ISO標準的管理審核,這些管理方法強調了“計劃,組織,指揮,協調,管理”等理念,而這些都圍繞著“控制”和基于外在驅動力的驅動力2.0的表現。力求通過績效的提升來促進企業的管理和員工的驅動力。而在現今社會中,當創造力在產生績效的驅動效果更明顯的今天,胡蘿卜?大棒的方式已經漸漸顯露出弊端,而激發員工內在驅動力的方法更需要藝術和經驗的激發。
當我閱讀本書的時候,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審核過程中關注PDCA而帶來的管理績效的變化,那一段職業訓練深入骨髓,影響了我很久的時間,但自己并沒有意識到有什么樣的問題,因為在十幾年前的中國,我們審核的更多還是制造業,這一驅動力2.0依然可以發揮很好作用的產業。而當ISO機構不斷調整標準內容,希望能夠同樣適用于服務行業甚至是一些創意、藝術產業的時候,我們發現對于標準的實施的嚴苛程度開始越來越寬松。
摘抄了這本書中的一些文字,也許可以更好地解釋當時的困惑,也為未來的管理有更實際的借鑒意義。
在序中,肖知興教授講到:“他對美式MBA教育模式的批評,就是因為這種MBA教育過分強調了管理的科學成分,忽視了管理中通過想象力才能達到的藝術成分和通過經驗才能達到的技藝成分。”當現代的管理需要更多的藝術和經驗的時候,傳統的強調技術的MBA教育制約了我們的管理。
在本書的上半部分,明茨伯格描述到:“ 這樣一來,只有當藝術、技巧和科學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出現有效的管理。但是,在一間裝滿了毫無管理經驗的學生的教室里,它們是沒有機會相互結合的——因為人們無事可做。”是的,他批判了MBA針對了錯誤的人(過于年輕,缺乏管理實踐經驗),用錯誤的方式進行教育和培訓。他認為:“ 管理實踐的特色在于它的模糊性”,所以,管理實踐并不能靠單純的測量、數據等來進行。?
所以,明茨伯格對于曾經的普魯士政府治理學院的設置初衷:“ 應用科學的方法,意即嚴密的權衡、數據的搜集,記錄的保持、戰略性分析和對合理合法的命令模式的培養,對于社會活動的決策制定和管理控制”提出了質疑,也說到這一初衷和當今的商學院非常類似,這些需要引起我們的警覺。?
在接下去的篇幅中,明茨伯格花了大量的篇幅來從商學院演進的歷史來看商學院教育對管理的貢獻以及各方的意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商學院教育的演進歷史,也可以更好為未來更新遞進提供思路。?
并且,因為更多的MBA項目具化到各個細小的項目中,而管理更依賴于有機的組織的整體。“ 今天,幾乎所有的商學院所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采取的都是專業化職能的形式,無論是研究一個主張、設計一個項目、教授一門課程還是聘用一位教授。這與任何經過證實的最佳管理途徑甚至最佳商業運作途徑都沒有多大關系,而是關系到商學院本身的結構。每個職能系別都在行動中占據一部分位置。”,而現實的管理者當問題來的時候,并不知道現在正在上什么課!“今天典型的商學院從事的是突出專業,而不是歸納綜合;關注的是商業職能,而不是管理實踐。”這些都是我們要警惕的現狀。
因為“是脫離具體環境而泛泛傳授的技術則會助長那條“工具法則”:給一個小男孩一把錘子,然后所有東西看起來就都像釘子了。MBA項目給了他們的畢業生如此之多的錘子,以至于許多組織現在看起來都像是被砸壞了的釘床。”
在本書的后半部分,明茨伯格建設性地介紹了培養管理者的實踐方向,包括:五種心模,在崗位上學習,學習的影響,革新的擴散等內容。
管理仿佛是游泳,“ 管理中的沉和游(摘自Tony J.Watson,《追求管理》(In Search of Management)(1994:159))
“我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曾經被培訓成管理者的人。我從一開始就被扔進了深淵。我不知道自己怎樣才能存活下來——就像是沉下去或是游上來。我知道盡管如此,只要運用我天生的才能和所有的東西,我還是能夠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把工作搞定。我想我很快就學會了管理。”
在管理中學習,也許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