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是漫游,而應該是登山
2018年初計劃一年讀50本書,結果一年過去了讀了29本,完成率不到60%。
過完一年發現最大的缺陷不是沒有完成量的指標,而是讀書的質并不怎么樣,甚至有時候為了趕進度而囫圇吞棗般地翻書,讀了幾本沒什么效果。
知識是學不完的。雖然沒有目的性的閱讀有時候也是一種消遣和享受,但是最終對純粹閱讀量的追求會令人迷失方向而產生惰性。
所以今年我不再定讀書的數量,而是定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去選書,讀書。這有點像登山,遠處有個看得見的目標,一步一步接近那個山峰。
作為一名要和美打交道的景觀設計師,我發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用感覺、經驗去嘗試創造美,用時間的累計去一遍又一遍地勾勒新方案,直到不得已需要交出方案為止。而我希望從各個學科和思維模型中找到美的規律,以便找到,或者接近批量生產“美”的方法論。
不同學科的書單和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以歸納如下:
生物學:為什么需要“美”?
- 基因
自然選擇過程中我們有一部分基因因為特殊的偏好而適應了環境,生存了下來,而這些偏好就是我們普遍的審美,特別是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偏好。然而從生物學角度寫我們對大自然偏好的書不多,目前也就去年讀的《審美的腦》略有涉及。這方面的最新見解可能需要去找英文論文,難度挺大。
2018已讀:《自私的基因》、《審美的腦》、《Vision and Art》
2019書單:《自私的基因》(第二遍)、《盲眼鐘表匠》、《規模》
- 兩性差異 / 性選擇
除了自然選擇,性選擇在如今社會可能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畢竟人類已經從有能力改造生存環境演變為如今的有能力改造自身基因的地步。性選擇帶來的審美偏好創造了眾多藝術文化,且產生了兩性不同的審美觀。這對工業設計這種需要精準針對不同客戶提出設計方案的領域更是有指導價值。畢竟很多設計師都忽略了男女對美的追求的差異。
2018已讀:《審美的腦》、《為什么男人喜歡直線女人喜歡波點》
2019書單:《兩性戰爭》
文化藝術:審美觀為何不同?
- 中西文化差異
2018年收獲的思想是:文化不是人發明的,而是不同人群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產生了不同的謀生手段,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些謀生方式的總和就是文化。而不同的文化自然產生不同的審美觀,從而導向不同的藝術。
2018已讀:《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
書單:《日本的8個審美意識》、《美學原理》、《向拉斯維加斯學習》、王東岳學習坊(重看)
歷史:審美觀如何演變的?
2018已讀:《槍炮、鋼鐵與病菌》
書單:《樞紐》、《西方史綱50講》
經濟 / 政策:城市和自然如何共生?
上面的底層邏輯全部理清之后,就需要理解當今人們對美的態度是什么,人類自身發展和自然的關系,城市和自然如何共生這類直接影響我們這個行業的問題了。
2018已讀:《第一本經濟學》、《今日簡史》、《小島經濟學》、《城市的勝利》、《人 地 城》
書單:《設計結合自然》、《規模》、俞孔堅著作
個人成長: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這部分跟專業沒有直接聯系,目的是培養工作生活的底層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維模型。
2018已讀:《財富自由之路》(第二遍)、《Principles》、《自品牌》、《Beyond Feelings》、《好好說話》、《創業維艱》、《定位》、《偉大創意的誕生》、《優秀到不能被忽視》、《深度工作》、《結構思考力》、《悉達多》
2019書單:《躍遷》(第二遍)、《財富自由之路》(第三遍)、《Principles》(第二遍)、《逆向管理》、《結構思考力》(第二遍)、《透過結構看世界》、《世界為何存在》、《幾何原本》
螺旋上升靠近終點
以上都是暫時的學習路徑,而且書單可定會隨時間而擴充。讀這些書的目的是為了塑造自己的一套審美觀,且它結合東西方思維的產物。
為何結合東西方思維如此重要?這一點學完王東岳的課感觸頗深:中國代表的傳統東方思維已經成為歷史,而西方的現代思維走到巔峰行將被顛覆。西方文明的故事基礎已經變得不那么穩固,如今需要第三種文明才能引領新的全球價值觀,而同時具備東西方思維會成為創造新的價值觀的重要優勢。
在塑造自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后,就是思考自身行業的角色會如何變化,怎樣解決今后的需求。
再往后,就是反思我是不是真的問對了問題,有沒有更加有價值的問題?很有可能最后覺悟到另一個路徑而把計劃推倒重來。
然而登山的途徑必定是一個循環向上的螺旋結構,有進有退,有迂回轉折。人生的起點和終點之間從來不是直線最佳,而是力圖把一個個偏離直線的控制點連成一條順滑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