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媽媽團團賺》群里,雁行一語就戳中了我從原來的參與老公和孩子們之間的戰爭到現在躲在一旁觀看,其實是動機不良,是披著羊皮的狼,我披著成長的外衣,美其名曰“我成長了”不再參與你們的戰爭了,其實是在一旁偷著樂,以這種方式來喂養自己心理真正的需求。
當老公向孩子們發號施令,強迫他們做事的時候,我都會很緊張,然后轉為憤怒。我為什么會這么抗拒權威?是媽媽在我小的時候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我嗎,仔細想想也沒有,那是什么原因?當我完全安靜下來,一個畫面就出現了。
“xx(爸爸的名字)去把這個洗了”“xx,把門關上”……媽媽常會指示爸爸干活,如果爸爸沒去干,媽媽就會開始嘮叨,“什么事都要我叫,我不說就不知道干”這是媽媽常對爸爸的埋怨。我能感覺出爸爸的不情愿,可是為了不讓媽媽嘮叨他,他帶著那份不情愿去做了他不想做的事。小時候的我很希望能代替爸爸去反抗媽媽,可是我又做不到,除了同情爸爸,我無能為力。有時候爸爸聽煩了,就會和媽媽吵架,這個時候我又會很害怕,覺得都是我的錯,他們才會吵架的。(多么辛苦的小孩啊)
其實直到現在,我每次回家,一聽到媽媽喊爸爸去干活,我就會很緊張,希望爸爸趕快去,別讓媽媽嘮叨,兩人千萬別吵架。另一方面,心里又很埋怨媽媽,覺得她不應該這樣對待爸爸。
所以,當老公以命令的語氣對孩子說話時,我就會很反感,我心里是很希望孩子們能去反抗權威的。當孩子們真的去和他們的爸爸反抗時,我是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對,就是這樣,寶貝,你應該捍衛自己的權力,真棒!”而對老公我是及其不滿的,“為什么你不能尊重孩子,你有什么權利這樣對待他們,就因為你是他爸?”
以前,我會和孩子們達成統一戰線,一起去反抗老公,最后就演變成我和老公之間的戰爭。自從聽了課,我覺得我應該成長,于是我改變了方式,在一旁默默得觀看。其實心里還是原來一樣的想法。
他們之間的戰爭滿足了我童年的需求,我把對父親的同情投射在我的孩子身上,對于母親的不滿投射在了老公身上。所以他們吵得越兇,我在一旁看得越開心。
看到這個真相我真的出了一身冷汗。雁行說的對,這是我的精神鴉片,我犧牲我現在家庭的和睦來喂養自己心理的需求。
是時候對自己喊停了,那是我原生家庭的問題,我不應該把它帶到我現在的家庭里,而且那是我父母之間的問題,我只是一個小孩,我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改變他們,爸爸是爸爸,我是我,我無法做他的代言人,那是他的人生,我只要做好一個小孩該做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