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問我:結婚,好不好?
當時,正值和老公鬧矛盾,我很想和她說一通關于婚姻的各種弊端,再發表一段向往單身與自由的演講,才能感到全身通暢。
然而,事關別人幸福的終身大事,還是拉回點理智:婚姻是個相當復雜的課題,沒有什么好,也沒有什么不好。關鍵在于你要想明白,為何要進入這座圍城。
一、為了愛情。愛到濃處,非此人不嫁,唯有他才是我這輩子最想與之攜手一生的人,由此進入婚姻,這是個美好的開端,但未必有圓滿的結局。最近火播的電視劇《女不強大天不容》中,呂方成為了鄭雨晴放棄了清華北大,而屈居在一個小城大學,愛得也算轟轟烈烈,但卻禁不住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倆人發展不同步,最終分手。就像SHE組合中的selina與她老公,大火沒有燒滅愛,但生活卻磨平了彼此的耐心。
婚姻之路漫漫,再美好的愛情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趨于平淡,激情散去,親情成為維系,一旦一方將此視為糟粕,當初的純真與美好,便像一縷云煙,不知散與何處。
二、為了生活中多一份保障,情感多一份依靠。除了多胎,人生而孤單,尋找伴侶和朋友,是人類的本能。在職場上混殺至深夜,走過自家樓下,看到那一盞熟悉的燈光,打開家門,一股熱鬧的煙火氣撲面而來,是多么溫馨的一個場景。
殘酷的是,就像人性極其復雜和殘忍一樣,與一個人相處,總有摩擦之時,爆出自己最惡的一面。不必羨慕那些貌似很幸福的家庭,打開任何一扇家門,里面都是雞飛狗跳,一地雞毛的瑣碎;翻開任何一家的鍋底,都是黑糊糊的一層油垢。
再看看新婚姻法,對女人的保障已經少的可憐。職場女性的壓力與艱難,全職媽媽潛在的人生風險,都是女性要面臨的難題。
三、社會輿論的壓力。社會上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的人真多,到了年齡不結婚,就被視為剩男剩女,各種輿論壓力接踵而至。很多人將結婚視為一項人生任務,找個人湊乎過,只是為了給自己尋找一種社會普世價值的標簽。
走入婚姻的理由,還有很多。選擇進入婚姻的理由,決定了你對婚姻生活抱有的期待。看似轟轟烈烈的愛,經歷時間的腐蝕,恐怕會成了當初的相看兩歡喜,到最后的相看兩生厭。看似功利一點的理由背后,有可能藏著一顆可以包容和退讓的心,日子過出花來的也不在少數。
有句話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婚姻。走進圍城的理由,決定了你選擇伴侶的要素。都說結婚是兩人沖動的產物,其實多點理智,未嘗不好。
有點明白了,為何結婚時,需要繁瑣的程序,以及盛大的儀式。其實是為了讓彼此銘記:攜手的不易。也有點明白了,再盛大的婚禮儀式,在婚后的男女眼里,都比不過眼前的菜肴,常看到參加婚禮時,未婚男女被感動到熱淚盈眶,婚后男女臉上卻目無表情,只顧埋頭吃飯,不是因為生活中沒有了愛,而是因為有過切膚的經歷,走過相伴的日月,看淡了。
那結婚貌似沒什么好啊?確實是。尤其對于強大的女性而言,婚姻早已不是人生的必選項,而那些唏噓別人"沒結婚沒孩子,好可憐"的人,才狹隘。
當然,圍城也沒有那么不好。通常情況下,當你疲憊至極的時候,能有一個肩膀依靠;當你身體欠佳時,身邊有人照顧;當你遇到生活難題時,有人與你分擔;當你不想很拼,想歇歇時,有人供你吃穿......
說白了,走入婚姻,這段男女關系加了法律的意義,人生的風險,便有人與你一起承擔。
婚姻,沒什么好,也沒什么不好。《送我一顆子彈》里,社會學博士張魚=?分析,可能再過很多很多年,婚姻這兩個字就在人類生活中消失了。由此可見,婚姻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只是你的一個婚姻狀態,個人的社會標簽,與幸福無關。
羅振宇在講亨利·福特時,提到一個人成功的秘訣:做最好的自己,等待時代與時機的垂青。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每個人,對于抱有婚姻理想的人而言,做最好的自己,才有機會遇到更美好的人;對于立志單身的人來說,做最好的自己,過和自己溫柔相處的生活;對于身處圍城中的人來講,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有機會去過更高質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