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一妹紙拉著我跟我聊天,她說她很納悶,明明是自己先工作的,為何手頭存下的錢還沒有晚一年入職的xx多?她實在是想不通,于是就來問我。
是呀,工薪一樣,起點一樣,也就可以了解成:收入大致一樣。
那么,收入一樣的兩個人,為何手上存下的錢卻不一樣呢?就像,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成績卻千差萬別。
正如那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很多事情產生的差異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做事的那個人,更何況是如理財這般私人的事情,憑自律和技藝,自然會有所不同,高下立現。只是涉及這種私人話題,人們往往會先找客觀理由,形成原因,而非反思自身。試想,同等條件下,誰愿意承受自己比別人差?
可是,在理財的世界里,差不可怕,不敢承受差距才可怕。就像很多人跟我抱怨:我是不是開始(理財)得太晚?要是早幾年知道,我現在應該都能財務自由了。一般我會回答,開始了就不怕遲,怕的是一直不開始。
這讓我想起今早和某人(閨蜜)聊天,我問她,路費存夠了嗎,什么時候能過來看我啊?立了幾年的flag,啪啪打臉到現在。她只是回了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后綴一個“窮”字。
所以,開始理財任何時候都不遲,遲的是人家都跟你說了,你還不動,就沒意思了。
之后,那妹紙又來找我,大約是昨天的事情刺激到她了,冥思苦想一夜又不得其解,所以接著跟我討論道:我也很節約,沒花什么錢啊,為什么會差那么遠?
這個問題更好回答,我來告訴大家:因為你只是看起來很節約!是的,看起來節約≠真正的節約。
其實,我身邊,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包括我,很多人有這么一種毛病,叫做:你只是看起來很節約。這個毛病,我相信我只要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秒懂了。
一、囤貨=預支消費,浪費資源
大學時期,淘寶雙十一開始流行,我們年級好多女生一夜不眠就為了把購物車里攢了幾月的物品在那天凌晨趕緊半價買入,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她們買的好多東西并非物美價廉,很多時候與實際需求不符,只是為了湊單包郵和半價優惠,一下子付出去了大半月的生活費,苦等很久終于等來了包裹,興奮地拆開一個接一個的包裹,然后就束之高閣。我真見過她們雙十一淘來的半價貨硬是到畢業都沒用過。
還有些妹紙,出國必敗護膚、化妝品,因為便宜唄,買買買,殊不知一般護膚化妝品德保質期也就3年,開封后使用年限更是縮短到12個月或是6個月(瓶身會寫:6M/12M),然后成百上千一瓶的東西,就這么在時光的流逝中不能用了,同樣是種資源浪費。
二、隨心所欲的花小錢=大錢沒有用在實處,活錢變死錢
很多妹紙一入職場,開了工資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各種奢侈品店,定制個包包或項鏈,沒有攢錢目標,沒有買房打算,所以漫無目的,見啥買啥。花的嘛全是小錢,但花費卻居高不下,關鍵是沒有清晰的未來規劃,等到需要用錢時才“方恨少”。
舉個例子,先生給我買過燈光昏暗的HelloKitty小臺燈,看書不適用,當擺設又占地方,白花錢!還有龜背星星燈,十分少女夢的物品,但它的絨毛很難打理,而我晚上睡覺時必須保持房間全部黑暗,這種龜背星星燈簡直就是我這種睡眠懼光者的天敵,又白花了!
諸如此類的小物件,在他剛工作的第一年給我買了不少,花費也高,從未用過的卻不在少數,它們靜靜地躺在我家的柜櫥里占著地方,蒙著灰塵,哭泣。眼瞅著家里這么多閑置的東西,沒有實際用途,還得忍心斷舍離。
看著曾經真金白銀買回來的東西,積少成多,也是一條大蚊子腿啊,可它是死錢,就這么囤貨似的放著,錢是花了,不能做投資,不能錢生錢。
三、質量低的便宜貨=重復購買+消耗精力
記得去蜜月前,我趕緊為先生買了一條沙灘褲,當時問他對這褲子有什么要求,他說便宜、速到就好。我尋思著反正也就一次性的,于是就買了條三十來塊的沙灘褲,淘寶貨。然后,然后,在巴厘島就穿了一天,來來回回也沒走啥路,當晚洗褲子時,我發現,褲檔居然裂開了,囧漢臉,這褲子到底是得多差,才能正常穿穿的把褲襠給扯開了。
這個當,以前我們也上過。窮過怕過的人,都自然偏向“撿便宜”,可是當一件東西只剩便宜時,就應該慎重考慮了,因為它的質量和用途也許還不值那個低廉的價錢,反倒是一些要價貴但質量好的東西,成了我們的首選,因為好的物品經久耐用,降低重復購物的時間和精力,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說所謂的那些節約,其實也透著許多浪費錢和資源的問題。現在我看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一些看似節約但實則漏財的行為,都會在心里默默來一句:“對不起,你只是看起來很節約”。
如果還覺得自己既節約又委屈(因為存不下錢),那么就需要好好檢視一下,是否自己只是看起來節約,而且還不理財。
就像對于那位妹紙,我跟她講,也許你只是看起來很節約,其實呢,并沒有!
我是一心一意做財女的x一一,喜歡理財、碼字、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