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評巴隴鋒的長篇小說《絲路情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顯波
(本文刊發(fā)于2017年7月23日《羊城晚報》,刊發(fā)時標題為《獻給“絲綢之路”的情書》,有刪節(jié))
? ? ? ? ? ? ? ? ? ? ? ? ? ? ? ? ? ? ?巴隴鋒就《絲路情緣》接受陜西衛(wèi)視采訪
? ? ? ? 青年作家巴隴鋒的長篇新作《絲路情緣》,深感筆力雄健、視野開闊,以及在構(gòu)思上的用心。《絲路情緣》寫東干少女雅詩兒逆東干人歷史遷徙路線而尋根的故事,由此而鋪展開西域壯美風景的書寫、對故國家園拳拳之情的抒發(fā)和跨國愛情的糾葛起伏。小說絲路之旅,緊扣尋根主題。在表現(xiàn)這場尋根之旅時,巴隴鋒解決了三個難題,獲得成功。
? ? ? ? 首先,《絲路情緣》以東干作為題材來源,足以借此進入文學史。筆者曾在蘭州大學與導師、東干文學研究專家常文昌教授結(jié)緣,參與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世界華語文學的“新大陸”——中亞東干文學論綱》工作。東干人源自中國西北,雖定居中亞,但在文化源流、民俗、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依然保持著極為鮮明的本民族文化特點和中華文化特征,其對于故國及文化傳統(tǒng)的信仰和傳承依然未變。目前,對東干及其文化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東干學。巴隴鋒的長篇小說《絲路情緣》就是以東干少女雅詩兒為敘事核心,著眼于歷史—現(xiàn)實的勾連、多民族文化交流,題材選擇上可謂頗具慧眼。
? ? ? ? 但勿容忽視,東干題材在處理上很難。這一題材既和民族及清代后期的歷史密切相關(guān),也和中亞地區(qū)復雜的地緣文化有關(guān),同時,這一題材也要面臨現(xiàn)代民族共同體及文化的檢驗,因此,東干題材在文學處理上既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巴隴鋒《絲路情緣》,一方面用文學的方式交代了身為東干身份的雅詩兒家族及其村人所具有的“中國心”及濃烈的懷鄉(xiāng)情懷,以此作為主要動機展開敘事。另一方面,作家用主人公對唐代詩人李白詩作的喜愛和對其足跡的尋蹤作為另一條文化尋根線索,把今與古、中與外、歷史和地緣文化串聯(lián)起來。同時,為了讓角色的心理動機更加充分,作家還把敘事重心放在了東干少女雅詩兒身上,吃貨的好玩、青年人好奇和孔子學院學生的強烈求知欲,也促使她走上尋根之旅。《絲路情緣》用“十娃子”、“雅詩兒”來分別命名東干兄妹二人,顯然意在致敬東干文學奠基人、著名詩人亞斯爾·十娃子。從這里也讓小說的情懷有了落地之處,可謂神來之筆。
? ? ? ? 旅游文學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容上的寫實性,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旅游文學的寫作傳統(tǒng),而且也是以詩歌和散文類型的旅游文學見長,除《西游記》《老殘游記》之外,20世紀以來,成功的長篇小說在旅游文學中并不多見。究其原委,因小說的虛構(gòu)性與旅游文學的寫實性相悖,對于作家是挑戰(zhàn)。巴隴鋒的《絲路情緣》是一部典型的旅游文學作品,而且,這部作品的意義就在于作家嘗試了長篇小說旅游文學類型的寫作,從對長篇小說類型的旅游文學實驗來看,巴隴鋒的創(chuàng)作顯然是有著積極意義的。《絲路情緣》以少女雅詩兒為中心人物,以她的自西向東、由北而南的路線為緯,以西域歷史為經(jīng),從哈薩克斯坦到中國,再歷經(jīng)新疆、甘肅、陜西等多個省份,把一幅不乏詳盡的絲路旅游圖鋪展開來,小說以寫實的筆墨真實地復現(xiàn)了西域風情、壯美景致和人文歷史,讀者追隨著雅詩兒的腳步,以此可以將小說視作一冊當代西域絲路導游圖。同時,作家又時刻不忘小說本能,能夠把雅詩兒、鄭能亮的跨國戀愛的虛構(gòu)故事編織得不乏曲折并充滿奇遇,寓寫實的旅游感受和體驗、西域風光寫實于虛構(gòu)的敘事涓流之中,虛實互見,互為相生,又彼此獨立,各成一體。可以說,《絲路情緣》在當代長篇小說的旅游文學類型中做出了非常可貴的嘗試,作家對這一類型的使用顯示了他的膽識和魄力。
? ? ? ? 在影視劇劇本基礎(chǔ)上“改編”或“再加工”為小說其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二者之間的“轉(zhuǎn)換”在根本上涉及的是兩種不同文類之間的轉(zhuǎn)換。簡而言之,影視劇本是面向視聽為主體的現(xiàn)代傳播媒介而創(chuàng)作的,以對話和場景為重心,劇本的一切都要服從于視聽藝術(shù)的表達目的。而因為小說種類繁多,對小說進行總體歸納是非常困難的,但概而言之,小說是充滿虛構(gòu)張力的,是作家用語言這一唯一的工具來想象并構(gòu)造整個世界的過程,因此可以說,小說中的時間、人物、事件,乃至整個世界都是可以變形的。所以,影視劇劇本和小說從根本上來看是擁有完全不同的兩個“編碼”程序的活動,二者之間的轉(zhuǎn)換并非能夠直接完成,它需要一個深刻的“轉(zhuǎn)碼”過程,這個“轉(zhuǎn)碼”過程是非常考驗創(chuàng)作主體的功力的。1990年代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有許多的熱門影視作品都趁著作品的大熱而推出了影視書或由劇本改編的小說,作為影視衍生品一部分的這類作品,許多屬于“蹭IP”、“蹭熱度”的,就文學價值層面來看,水平實屬有限。
? ? ? ? 小說《絲路情緣》脫胎于同名電影,顯然作家本人認識到影視劇本與小說之間的差異,因此他遵循小說的規(guī)范花費了一番氣力盡力將劇本“轉(zhuǎn)碼”而為一部精彩的小說。整部小說通讀下來,可以看到,小說的完成度還是比較好的。原劇本中對話式的場景、動作性的場景得以保留下來,因此,讓小說依然呈現(xiàn)出一種高度的動態(tài)性和畫面感,契合了小說的尋根主題和旅游文學特征。作家也做到了小說語言的生活化,而且盡力吸收并貼近當代青年文化的特點,也有意識地能夠讓主人公在語言上接近東干語言。但是,小說在總體上讓人感到些許不滿足的地方依然在于劇本與小說的“轉(zhuǎn)碼”問題上:在很多時候,小說的語言相對來說比較直白和平板,對人物的心理、深度動機的挖掘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比較欠缺,特別是與作家此前的兩部長篇小說《云橫秦嶺》《永失我愛》比較起來,這種問題表現(xiàn)得就比較突出了。
作家巴隴鋒作為西北漢子,有天然的地域文化優(yōu)勢,也有扎實的文學研究經(jīng)歷,更有老道的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我們有理由期待他有更多的、更好的作品問世,同時,更期待著他能繼續(xù)在東干人的歷史故事上耕耘,相信假以時日,他會有一部更為厚重、更加富有氣魄的有關(guān)東干人的小說。我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6YJC751042)]
作者簡介:
周顯波,黑龍江人,副教授,文學博士,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主要從事中國當代小說研究和批評,公開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0余篇,主編、參編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