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聽楊萃先楊媽的英語課,反思了自己學英語犯的很多錯誤,包括現在自己每天都在花大量的時間學英語,但是效果如何呢?方法是否正確呢?
我現在每天早上先在流利說上練習1小時英語,然后每天晚上寶貝睡著后,會在輕課上聽一節口語課,已經90天了,我來評價一下自己的英語水平,確實有一些提高,但感覺從效率上來評價是龜速,我一直在質疑每晚這半小時的聽力課,自己是否學的值得。
這樣回顧去看自己的行為,在學英語上自己還是花了巨大的時間的,自己的目標其實很小很小,就是希望自己日常能和寶貝用英語做簡單的溝通,但我發現其實自己仍然做不到,每天和寶貝的簡單對話,我想用英語表達依然是無從下口,根本不會,也做不到,用笑來老師的理論來描述,就是日常英語對話是我想刻意練習的地方,但是我卻完全沒在這個點上做刻意練習,導致當我想學有所用時卻用不上,也容易產生焦慮,我感覺到自己在學習方法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聽楊媽的課程,我接收到的概念就是學英語要經歷像學母語一樣的過程,先聽說過關,再讀寫精進。聽呢,要從能聽得懂的東西開始積累,如果你做聽力練習,而你聽的東西你完全聽不懂,那么你的時間就白花了,然后聽懂一點兒,就要把這一點兒說出來,練嘴,自己的嘴能說出來,就完成了輸出過程,以后就不容易忘記,也就是儲存在腦子中的東西被提取了一遍,以后提取就更容易,更方便了。
我自己的英語能力、英語水平,讀的能力是最強的;聽的能力輸入練習太少;說的能力很弱,就參加楊媽的訓練營時,說的較多些,也一下子感覺到了進步;寫的能力不具備。然后我現在學英語的目標是想快速提升聽說的能力,按照楊媽給的方法,要每天帶上耳機,先完成100小時的輸入練習,當然不能是完全聽不懂的素材,去聽書蟲故事,把自己帶入故事中,用自己聽得懂的部分去猜其余的部分,先完成聽力訓練;說呢,要把日常生活中自己眼見的實物對應的英文都找出來,多練習簡短對話,先成為一個提問者,多記一些問題,楊媽的課程里有900句,我考慮要不要先背下來,而且對于輕課的時間支出,我總是在困惑這個時間付出值不值得。我感覺這樣的學習效率低下,由別人來講一句話,里面有跟讀,有練習,有相關,聽聽有好處,但是能記住的不多,我覺得有必要快速過,而不是慢慢的聽。
英語流利說,擱置一年后重新拾起,能感受到的就是對話方面的提高,這一年陪著寶貝讀英文書,看英文動畫片,聽力還是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現在流利說里的幾個環節,對話覺得最簡單,一年前學的時候,是覺得對話最難,這就是漸進的變化,過程真的很緩慢。
對英語的學習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想這也是造成龜速的一個原因。學以致用、學以致用,要怎樣把所學用起來呢?我想要每天刻意的想幾句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話,每天都練習嘴皮子,每天跟寶貝說,這樣也是對寶貝的輸入練習,像楊媽說的,別關注在學英語上,而是要用英語,你今天說了十句英語,那就是在用,你今天練聽力聽了個故事,那就想辦法講一講,這樣就是有效的、高效的練習。
回憶過去一年在學英語上浪費掉的時間和花掉的金錢,曾經就為了個高頻單詞表,買了3000多的張海霞的英語課程,最后也沒上完;買了流利閱讀課,每日打卡,現在也啥都不記得了;現在的輕課口語課,也是一樣,自己在學英語上總是想找到一種形式,用這種形式來表明自己在用功學習,也就是學英語其實并不是自己的剛需,自己必須在有人帶的情況下跟著學才行,自己就是不肯自己學,想到這點其實挺可怕的,這就是自己從小的學習生涯的真實寫照,其實有點自己就是不相信自己能學會的感覺。最關鍵的點是自己沒需求,這太可怕了,要警醒,要警醒,糾正錯誤的觀念真的很難、很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自己的錯誤慣性行為中調整出來,想到一點調整一點想到一點調整一點,學習的過程會慢慢加速的。
流利說每天還是要專注學習,練習嘴皮子的靈活度沒錯;輕課我還要想一想是否繼續花時間;書蟲聽力訓練要開始練起來,100小時是接下來的目標;日常口語900句快速學起來,用起來。剩下的使用英語就用在學編程上吧,多看英文材料,全方位的提升英語,希望到今年底有個長足的進步,也許我也會去考考雅思、托福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