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這次我們來聊聊“平常心”。什么是平常心?就是很多時候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強求。
為什么要保持平常心?因為它對我們的生活質量影響太重要了,保持平常心,我們可以生活的更從容,丟掉大量的包袱,不至于被生活“奴役”,被他人“綁架”。
保持平常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絕大多數人很難在平常生活中常常保持平常心。
生活中需要保持平常心的例子很多,那如何保持平常心呢?我就從6個方面來舉例闡述。
1.日拱一卒,不急于求成。
平時不下功夫,到了考試時突擊;平時不注意飲食,忽然發現胖了很多后突然節食;書沒讀幾天,就想著功成名就;生意沒做幾天,就想著賺錢……這些都是“急于求成”。
如果要實現某個目標,就要提前規劃好,把工作量分配到每天,然后每天都要執行。給自己一些耐心,不要總想著臨時抱佛腳。
2.不區別對待,保持原有的生活規律。
臺灣作家劉墉在給自己女兒寫信談到平常心時,提到了一個例子:她女兒為了參加未來幾天的一個活動,特意買了新鞋,活動當天第一次穿,結果鞋子磨腳,以致影響到了自己的發揮。
前幾天還看到一個案例,一對夫妻有了小孩后,妻子怕丈夫睡覺壓著小孩,就要求他倆分開睡,引發夫妻矛盾。而且為了小孩,全家“讓道”,導致全家的生活工作規律全部打亂。
上邊就是對我們身邊的很多人與事區別對待的例子。活動也是平凡的一天,一切照常就好;小孩降臨固然重要,孩子只是家庭的一員,不是所有,其他人也一樣重要,區別對待只能顧此失彼。
你看,一旦當我們區別對待,可能就是自己心態失衡的開始。
這類的例子還有很多:考試前復習到很晚,導致第二天發揮不好甚至錯過考試;外出旅游前,特地買一些新衣服和一堆用品,結果衣服不合適,用品沒用上,徒增行李重量;孩子大考,家里給他租房子陪讀……
3.認清自己,接納自己。
無論身體健全與否,總有很多人不能接納自己。當自己不能接納自己時,很容易偏激甚至誤入歧途。
可能是小時候的某次“事故”,我的右眼有些斜視。小時候會引來一些嘲諷,也有同學給我起外號。在之后的很多年里,我一直很忌諱別人提到我的眼睛,有時甚至會惱羞成怒。我一直在試圖說服我自己,保持平常心,不要太在意,但收效甚微。
一直想著長大了做手術矯正,直到前年,我才打算做手術,就在去醫院檢查完,醫生讓我考慮一下什么時候做手術后,我決定徹底放棄手術。
從那以后,我開始正視自己,平衡自己內心,不再介意這件事。在這件事上我基本可以保持平常心,我也輕松了很多。
我見過很多人,不管自己長的好看與否,條件好壞,都有不接納自己的理由。不接納自己的后果,一是自卑,二是行為偏激。
比如:有的女生本來長得很好看,還要去整形;皮膚本來沒啥問題,也要打水光針;體重本來不超標,也要一味節食減重,有的甚至服藥;有的人物質條件不好,為了滿足自己或者變得好一些,去偷竊,去犯罪……
4.不隨波逐流,不攀比,不盲目。
這點其實挺常見的,尤其是現在貌似進入(并不是真的進入)了一個消費“輕奢化”的一個時代。(其實仍然只有少數人在輕奢消費)
這個時代的人們,雖然滿足了溫飽,但對物質的需求在增強。之前的“買”是因為需要;現在的“買”,更多的是因為“我想有”,“我想有”亦或是因為“好看”,亦或是“別人有”,亦或是滿足自己的虛榮。
買東西,無論何時,都要盡量保持清晰的頭腦,只買“需要”的,不買“我想有”的,做到不攀比,不盲目。
剛才說的是物質層面,還有其他層面:別人買了愛馬仕,我也要買;別人家的孩子上重點學校了,我們家也要上;別人移民了,我也要移民;別人在海南買房了,我也要買;別人出國旅游了,我也要……
很多網紅引領了現在很多浮夸的生活方式:到處旅游打卡,住星級酒店,吃高檔餐廳,用昂貴化妝品,穿戴奢侈品,追求所謂“精致”生活……光鮮的背后,絕大多數都背負著高昂“負債”,有的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情感與肉體,人人都戴著虛偽的面具生活。
生活中,我們要摒棄“別人……,我也……”的思維方式,并不是說別人做了的、有了的,我們不能做、不能有,我們要看自己的出發點是怎樣的,是不是盲目的,對我們是否真正有益,我們是否真正需要。
同時,我們也要平衡好自己對外物的欲望,不要渴求得到近乎所有,不要總想著滿足自己的虛榮,否則,到最后只是“行尸走肉”的奴隸。
人通過物質得來的滿足感,越往后,滿足感會越低,即便消耗的物質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高端”。那如何持續獲得滿足感呢?這就要求人不斷地變化與蛻變,此時物質訴求會轉變為心理或者自我發展訴求,再到自我價值實現的訴求。唯有如此,人的一生才可能完滿有價值,有意義,更灑脫。
有多少人,生活中沒有做好這點,隨波逐流、攀比、盲目,自己的生活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自己成為外物的“奴隸”,被生活所“宰割”,實在諷刺。
5.求人不如求己。
孩子考學失利,找人送禮“走后門”;為了升職加薪,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很多人為了一己私利,打破原有公平競爭的規則。
我們的生意,因一時疏忽,導致“優店”被取消,本打算找人幫忙,后來我們放棄了。我們的做法是對的,歸根到底,是自己團隊的問題,應該反省我們自己。
“求人”涉及到一個人情的問題。我個人很不喜歡用人情去做事,因為人情的成本太高了,最終都是要還的,而且加倍還,這是不值當的,但是很多人看不到。
很多時候,通過“求人”做成的事,往往是揠苗助長。為啥會“求人”?歸根到底是自己實力不行。所以,提升個人實力才是可以長期依靠的資本。
6.獨立思考,把握事情本質。
要做到這點,需要在前五點的基礎上,對生活有洞察,有思考。要做到還是很有難度的。
比如,現在的小孩,不管學習成績好壞,絕大部分家長怕孩子被落下,都會給他報一堆輔導班,不管是基礎課還是興趣班。
凡是給孩子報大量輔導班的家長,都放大了“學校教育”,而忽視了“家庭教育”,這就導致了絕大多數孩子無論當時成績好壞,興趣發展如何,多年后大概率會“泯然眾人”。道理很簡單,老師同時教很多學生,教的都是同樣的東西,按道理來講,學完后每個孩子應該都差不多,但為何畢業后,他們的前途卻大相徑庭呢?
格格,你看,沒有平常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擾,可見保持平常心是多么重要,同時它又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不管怎樣,保持平常心,都是我們這輩子的必修課,只有“掌握好”,才能打開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