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某天去公司附近吃飯的路上,偶遇多年前的一個老同學,準確地說,我們兩個是高中的隔壁班同學,她正吃完飯回去。
雖然我每次見到老同學都比較激動,顯然她比我更激動,尤其是當她發現她眼中的我的工作還可以。這樣一來,我倒沒那么興奮了。
吃過飯剛回到辦公室,我就收到了好多條她發過來的微信,她問起我身邊還有那些高中同學以及他們的情況。我隨口說了幾句,她的感慨又過來了一堆,說是自己特別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太辛苦,薪水還特別低,但是又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去干什么,也沒有啥特長和興趣。
我翻了一下她的朋友圈,不少朋友聚會和美食照片,每一張都是樂呵呵的,便安慰她說,其實大家都差不多,她過的生活也還可以呀!她繼續抱怨,還詢問我該怎么改變現狀。
這個問題可難住我了,我們頂多算得上是認識的關系,我也不了解她的情況,可是我又不能顯得對她太冷漠,于是拐了九曲十八彎跟她說:既然你現在完全無力來個大的變化,或許你可以先發展一樣興趣,過個十年八年,把它變成了你吃飯的手藝,你就可以解脫了。
雖然這樣的提議差不多就是雞肋,不然提建議的時候比起內容,說話時的堅定語氣也同樣重要,因為人們想要的并不一定是某個自己想不到的建議,或許是需要一種鼓勵和勇氣。
我那位同學后來沒有再找我抱怨過這樣的問題,畢竟我已經給過了一個或許可行的方案,她要走了我另一個朋友的聯系方式。后來我聽朋友說起過她的一些重復的事情,而我也又在吃飯的路上碰到過幾次活蹦亂跳的她。
很多人喜歡拋出很多問題,很多人都想要過改變,但是很多人又在反復思索或者反復實踐失敗之后重回了原路,并不是因為他們傻到沒法辨認什么才是好的生活,而是因為他們本身選擇的那條路就是依據目前的情況來說,無疑是最好的。
(二)
一位前同事突然跟我說起他不想在現在的公司干了,原因無他,“現在手上的活兒都太簡單,沒法鍛煉人,我感覺自己十年后還是在做同樣的事情”。他算是公司里的技術擔當,也得到了老板的青睞,只是他的職業性質決定了無論老板怎么器重,頂峰也就是如今的狀態。
平時看我前同事的狀態還蠻好的,工作游刃有余,待遇尚可,同事之間關系融洽,有不少閑情逸致游山玩水,上有父母體貼照顧,下無妻兒束縛,活脫脫一瀟灑人兒呀。
這一次,前同事首次跟我提起他從事過的第一份工作,性質和如今差不多,只是當時工作異常忙碌,日夜顛倒加班,拿到的薪酬也不錯。后來干了幾年,不想自己的身體吃不消,于是辭職了,不過那第一份工作累是累了,但由此之后,無論他面對怎樣的狀況都得心應手。
他還對我說,第一份工作要么有錢,要么有前途,否則真的很浪費。其實他這個觀點,也曾是我的觀點,只是我這第一份工作早已成定局,也無多的話可說。
而后又談起他既然想離開現在的公司,為何一直沒有走。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換一份工作,得到的結果也差不多,無非是換一個地方,換一個領導,換一批同事,而自己在差不多性質的崗位上坐著類似的工作,拿著差不多的工資。說不定,換了工作之后,還不如現在清閑,領導也沒有現在開明,倒不如不要換。
要不考慮換個職業?當初畢業時經過綜合考慮,最后決定在職業細分的狀態下選擇了這一行,如今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又對其他職業并沒有更大的興趣,換個職業這條路很難走下去,更不知道該走向哪個喜人的目的地。
所以得出的結論就是,在現在的公司的目前職位上繼續干著,就是所有選擇當中最合適的那一個。
(三)
我畢業之后,那些跟我不太熟的人問了我的職業之后,總會繼續追問:“為什么你不去當老師?”的確,我有高級教師資格證,我也知道當老師有將近四分之一年的假期,但我并不愿意為了那些假期放棄自己現在走的這條路。當然,我的官方回答是:我害怕熊孩子,所以不想當老師。
同樣,那些熟一些朋友問了我的工資待遇之后,也會繼續問:“你怎么還不換一份工作?”理由也差不多,因為我不愿意為了那出多來的一些錢而放棄現在這份工作帶來的優勢。當然我也有一個官方答案:因為我喜歡現在的工作啊!
不過除了錢的問題,就像我這位前同事問到的,關于我自己對于第一份工作的期待。盡管期待跟他當初的一樣,可是選擇早在一年前就發生了,我如果要考慮換工作,那我肯定會換一個全新的職業。
而目前的狀態是,我暫時找不到一個合適我的新職業,而我又不愿意放棄一份可以養活我的工作刻意去選找一份我可能不喜歡、干不了的工作,其中還不包括失業的風險。
當然,所有的風險和意愿比起來都不值一提,最關鍵的是我并沒有那樣的意愿,盡管我多次感覺自己的理想都被別人實現了,然而目前來說,我依然沒辦法去改變現狀,我還沒有鼓足那么多的勇氣去改變現狀。
(四)
無論是在哪一種關系當中,人們總是喜歡強調一個觀點:不要試圖去改變誰。因為這件事情沒法兒改變,只會破壞兩人之間的關系。
當然,也不是說人是不可以被改變的,只是如果能改變,如果對方愿意改變,那么這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問題關鍵在于我們苦惱的是總想試圖去改變的別人不以為意或者不愿意改掉的一些方面。
我身邊的人對某件事情做出怎樣的選擇,或者在處理某件事情上與親近的人的意見相左,若是問到我的意見,我會直說自己的看法,不過我不喜歡主動提出異議,因為我的態度一直都是:只要不是錯的,我都支持你。
我們每一次針對任何一件事情做出判斷是沒法做到絕對的客觀公正,畢竟自出生以來接觸到的形形色色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同樣的,正是經歷過的所有人和事形成了我們的認知。
自然不排除世間會有一些千奇百怪的愚蠢事兒,不過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基本上是依靠自己所能選擇的最大優勢而生活著。
很多在我們看來通透得很的事情,為什么有些人卻陷在里面不知所措?大概是她們沒有更好的選擇。進一步說,我們絕大多數人并不具備破釜沉舟的魄力,不愿意承擔風險,也就相當于拒絕了那些可能的大收益。
我又想起了菠蘿小姐,她有時候會跟我說一些她工作上的煩惱事兒,我總是默默聽著,稍作評論,僅此而已。
某一天菠蘿小姐在和我室友聊天的時候訴說了些許煩惱,我室友當即勸菠蘿小姐趕快離職,應該去找一個更好的工作。菠蘿小姐再無更多的煩惱可傾訴,因為離職這個建議聽上去完全可以解決目前的所有不如意。
后來室友還問我是否可以為菠蘿小姐想想辦法,她是不忍心菠蘿小姐受委屈,于是我私底下第一次主動問起菠蘿小姐為何不辭職。菠蘿小姐跟我分析了一堆利弊,結論是如果公司不辭退她,她就應該再堅持一段時間,事情的真相也并不是所有煩惱加起來的樣子。
寫到最后,其實如果真的想改變別人的在你看來并不完美,只是也并沒有錯的生活方式,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自己的好行為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別人吧。說到底,無論出于怎樣的目的,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會比放在別人身上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