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21世紀初時代青年的憂慮
這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人文素養比數理能力更基礎。
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一個重視人文教育的國家如何走向富強,我們有過,不能遮起眼睛裝作看不見。可問題恰恰就是出在這里,看到歐洲一次次工業革命,便想從生產關系上改變現狀,受到列強的船堅炮利后,人們便開始一味追求“實業救國”,理科的大門被打開就一發不可收拾。于是和平的現代,中國的體制教育便體現出其立足點的短淺。
由于社會發展的社會歷史性,中國始終不能成為科技強國,一場以理科教育為基礎的社會變革拉開序幕,這樣的思潮在每一個獨立的個人,獨立的家庭中蔓延開來。把理科奉為正宗,研究人文科學就必須要坐冷板凳的偏見,對文人的壓迫對于一些有識之士實在不公。這其實上也反映了人文素養的缺失的可怕,舉國上下同手同腳的做一件事--缺哪補哪。
我家的房梁有塊木頭朽了,那就換吧,結果把自己摔了個半死。最近豬圈里的豬不聽話了,那就宰一頭做”殺雞儆猴”之用吧,最后結果誤宰了豬的領袖,群起而殺主人。這樣的發展模式實在是讓人不能接受,犧牲全局利益來征服一塊土壤,我不知道會發生怎樣的悲劇。因為壓迫甚至是放棄文科的學習,造成當代作家的思想維度十分狹窄,從此也再不會出現梁任公林徽因那樣的奇才,而會看到耄耋之年的學者還企圖站出來為文科吶喊,實在是社會的悲哀。
而國人目光的短淺,卻恰恰在于人文素養的缺失。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值得詬病的東西,我經常就喜歡談論對于社會意識形態的憂慮,對于體制教育的不滿,可那些人非但不領情,反倒說我是反社會,好一點的說我這樣是以卵擊石。魯迅算得上是他那個時代這方面的大家,有誰敢于站出來指責他政治立場錯誤,或從道德上進行指責?這樣褻瀆他人思想,不站在社會角度看問題,沒有批判意識的精神匱乏者,“吾未見其明也”。在我看來,人文素養便是精神最凝練的表現形式。精神的開化,獨立與自由是不需要榮譽來標榜的,更不需要將其置于高不可攀的地方遠觀。足夠宏大的格局,嚴謹的思維方式,待人處事的風格,對阻止時代發展的批判的勇氣……這些都是存在于人身體里,流動在社會中的東西。所以,我們要高舉人文素養復興的大旗,為精神家園修筑圍墻。
而站在足夠傳統的角度看,的確,中國人的意識形態自始至終都具有“實用”的傾向,你要是沒有用,那我毫不留情的丟掉,所以朋友有用嗎?婚姻有用嗎?不過都是在你感情需要時給你安慰的東西,你會因為沒有給你帶來功利的價值而棄之嗎?體制教育,不過是在培養所謂“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補課,考高分,考了高分拿文憑,找好工作,成就世俗意義上的一生.。碌碌而有所得(微茫)的人生,透支的是求知欲,枯竭的是人的生命,世界再無人觀照內心深處,也就缺失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惻怛,將生命量化。丟失了那么多卻還在說自己很成功。這樣的體制教育不是農場而是工廠,批量運入批量輸出,長成一個模樣,高智商,卻不能稱其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它只交過我們做題的技巧,卻沒教給我們做題與生活的關聯.而反觀理科教育,它固然能提供給我們對自然的認知和探究能力,對于科技的發展大有裨益。但一味的重視理科教育,輕視文科,便會以大量刷題為依托的教育模式便泛濫至研究領域,工作,生活,教育因之不能稱為教育,而應該稱作“培訓”,找不到個合理的名詞來解釋教育,成了四不像!文科學習因其磨礪人的性情,重視人的發展規律,也就不得不重視了。并不是告訴大家理科學習不重要,而是文科也應該被重視。
而我所謂的擁有優秀人文素養的人最核心的應當還是堅持中道的生活。把自己目光由己身推至外界,都持最客觀最理性的態度。不因為某些不可抗力將你打敗后盲目的抱怨,也不因被極微小的事物感動便對凡事都赴湯蹈火。同時對自己的命運抱有質疑態度,赫爾曼在父親破產后成為捕鯨水手,以維持生活,可他的真心是想要寫作,于是他默默在痛苦中開始創作。他在寫作中嘗到快樂,卻又被現實所打敗,可他卻一直堅持寫作到去世那天。他在巨大的驚喜來臨時提防危險,拼命補救,又在莫大的悲痛到來時不忘追求,可謂是精神明亮的人。而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本身就是在培養如何有價值真實的堅持中道的生活,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也就意味著社會的偏見走向下坡路,時代就會以一種否定的方式肯定的走向未來。
只要有一人對文科的偏見有所磨損,對人文素養,精神方面又所觀照,那我就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