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小記
“……世界贈予我蟲鳴 也贈予我雷霆;……贈我一場病 又慢慢痊愈搖風鈴;贈我一場空 又漸漸填滿真感情;……世界贈予我擁有 也贈予我回敬;……贈我一個名 又漸漸長大的年齡;贈我一首詩 又悄悄讀得很安靜……”除夕夜聽到這首歌,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也突然安靜下來。每個人都是無牽無掛而來,又無處安放而走,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到底哪里才是歸途?什么才是生命的意義?可能就如蟲鳴、閃電、風鈴、名字、詩句一般,不知緣起何處,來之如風,沉沉浮浮,終于緣滅,不知何處安放。
心學日記
“世之君子唯務致其良知。”-----王陽明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即強調個體內在的良知,這與“格物致知”有本質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良知的獲取過程和方法的不同,這是經過實踐和調查得出的結果,事實證明,致良知才是一個人實現價值的方法。
陽明先生精通佛、儒、道,在他和妻子由余姚搬到紹興時,隱居洞中遠離塵囂,本想按照道家的方法修煉靜養,從此遠離塵世不再過問世上的事情,但他在修煉過程中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和祖母尚在家中,自己還沒有孩子,那種對家庭、對長輩的責任讓他放棄了修行的念頭。這種思念父母的情感是孩童時期就有的感情,也是每個人內心最純真、最善良的感情的體現,能找到自己心中最初的良知,便是致良知,也是一種責任感和人性的顯現。
看過很多陽明先生與學生的問答,很多學生都曾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成為圣人,認為圣人都是天之英才,是需要很強的悟性和學識才能做到的,但陽明先生總會告訴他們,其實人人都是圣人,能拜他為師、能一心向學,這便已經是在不斷成為圣人的路上了。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圣人,都懷有純潔的感情和無所畏懼的勇氣,只是后來在各種曲折的經歷中丟失了自我,才成了現在的樣子。
當一個人心里永遠住著一個圣人的影子,做任何事情都能站在圣人的角度上做出決定,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并沒有那么難,人間也沒有那么多的疾苦,只不過是心被蒙蔽了,找不到正確的解決辦法而已。
“事上見良知。”陽明先生講要知行合一,事上練。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但是做廬陵縣知縣卻能讓人扒一層皮。陽明先生任職期間,其艱險困難、事務繁忙是任何地方所不能比擬的,但陽明先生卻能不緊不慢,從調查開始,徹徹底底搞清楚人民的問題在哪里,然后有條不紊的制定計劃和規定,把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讓那些看他笑話的貪官傻了眼。
陽明先生沒有什么訣竅,核心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不抱怨、不逃避、不等靠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本著承擔父母官的責任、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的原則,真真正正地把心放在解決問題上,心無旁騖,一心向上。
這,或許就是生命的意義吧!逃避必然會糾結,只有面對才能化困難為成功,一點點積累,便逐漸實現自身價值,功德圓滿。
一日總結
我承認自己有太多的缺點,對父母不上心、對工作不用心、對伴侶不關心,也許在外人看來自己并沒有做得很差,但自己經過反思,很多問題都是可以避免的,也是不該出現的,解決的方式需要再改變一下的。
感恩親人朋友對我的包容和體諒,才讓我有機會看清自己。感恩遇見,感恩一切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