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從武漢回到家,1月18日就只身前往家鄉的人社局,詢問、打印、填表、多地蓋章……一氣呵成。有一個實習的小伙伴問我:你怎么不在家玩幾天再來?我笑了笑,沒說話。其實說不緊張是不可能的,但好像,就有種力量,催促著我向前,我害怕一慢下來,我就會被焦慮、緊張的感覺所籠罩,所以,我用表面的堅強,抵擋我所有的退路。
現在想來,大學真的是我人生的分水嶺。上大學前,我是家里的乖乖女,父母則是我的避風港,他們把一切都安排妥當了,不用我操心。我不否認,我是一個習慣生活在自己熟悉圈子里的人,害怕接受新事物。我小心翼翼的躲在父母身后,只在不得不需要我的時候探頭表示。
本以為,這種日子會持續很久,然而,事情并沒有我想的那樣順利。長大,并不是你到了某個該是大人的時期,而是某一時刻,現實就在眼前,鞭撻著你,除了長大,別無選擇。
有一次,母親帶我去醫院。與往常不同的是,母親并沒有直接走向醫生與其交流,而是從進醫院大門開始,直到我坐到醫生桌子前,她始終讓我走在前面。那時的氣氛很微妙,我沒有開口說話,母親也沒有,我們好像都在等待著,等對方先開口。就這樣,尷尬了幾秒鐘,母親跟我講,你自己跟醫生說,并用一種極其陌生的眼神注視著我,我愣住了。冷漠,堅決,嚴厲…那一刻,我被那個眼神折磨著,為了不更加難堪,除了妥協,我別無選擇。于是,我開口打破了沉寂。那次以后,我對那種眼神有了陰影,以至于我隨時可以在腦海中輕易的回想起來,也許,這是我一輩子都無法忘懷的。
上了大學后,我改變了許多,開始去嘗試做許多新鮮的事,我所說的新鮮事,并不是什么重大的不同于平凡生活的,而是那種別人看似平平常常而我沒有獨自去做過的。要知道,對于我而言,邁出自己的那一步是多么的艱難。
初次在外地醫院看牙,沒有父母的陪伴,只有我的一個好朋友陪著我。兩個人都是打腫臉充胖子,不知道醫院流程的我們,就問路人、導醫,那時候是真的覺得,只要你長著一張嘴,就不要害怕尋求別人的幫助。辦卡、掛號、買病例……對我來說,都是從未做過的,那都是父母才會做的呀!我倆好不容易坐上電梯,還被“單層停靠”、“雙層??俊迸脠F團轉,感覺當時被電梯里的工作人員從上到下嫌棄了個遍。最后,拍片、照相,尤其是與醫生交流,盡管信息量太大,我還是硬著頭皮上了。就像過獨木橋,我已經走到了中間,沒有回頭路,除了向前,別無選擇。
有次刷知乎,看見了一個問題,大體是講孤獨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吧,有個回答者跟我年齡相仿,他講述了他寒假回家后自己一個人的生活,表達的是一種習慣性的孤獨。看完他的回答,我真想說,體會了孤獨的感受,才知道獨立的倔強。
我無數次幻想過我未來的模樣,可能我以后會像《我的前半生》里的袁泉那樣,是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但是,我不想成為她。獨立久了,真的就會排斥周圍的一切,用堅硬冷漠的心看待世事,不需要再有其他人了。
我有時會想,當我二三十歲了,回想現在,我會不會遺憾沒有多享受幾年父母的庇護。而此時此刻,我是為之驕傲的。之所以有這么大的改變,我終究是不想再見到父母那種陌生的眼神,就好像骨子里有個倔強的自己,一直在對自己說:你一個人可以把事情做好。希望未來,當我找工作的時候,我依舊可以自己獨立,用小小的肩膀承擔我所有的責任,在父母開口問起的時候,我已經做好了一切。
現在的我,不會再把我所經歷的事全盤托出,講給父母聽了,而是有選擇性的。一來是覺得父母已無法再次體會到我當下的心境;二來是既然我已經可以獨立了,就不在乎我所經歷的是大起大落,亦或是不痛不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