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不斷的刷朋友圈,覺得沒有手機就像是與世界脫離一樣,這種感覺,就是孤獨而已。
當我們一次次通過刷朋友圈來了解他人的動態,當我們把自己藏身虛擬世界以營造自己受歡迎的姿態,當我們的熱鬧只存在于手機而孤獨留給自己,當我們忽然發現年過三十了,還覺得自己未讀過幾本書、思想有所淺薄。突然想,是不是應該重新認識一下自己了。
很愛那首《從前慢》,“你來,或者不來,都改變不了我。
新的一年,我想我們應多了解自己,和更多的朋友聯系――通過文字,通過聚會,通過其他方式而不再是手機。
我不想再需通過朋友圈了解某個人的訊息了。如果想,那就去她/他所在的城市走一走。見了面,才會知道感情有沒有變。面對面的一個眼神,早已勝卻千言萬語。
社交媒體盛行帶給我們的改變可能會是讓我們忘記面對面該如何聊得開心。有時,你會發現約久未見面的朋友聊天會感到緊張。為什么?因為,你不知道離開手機,你能說起什么話題。
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更愿意把旅行、讀書或者線下活動的照片發在朋友圈,而不是直接和朋友分享。我們更注重點贊和評論,而不是事件的本身。我們渴望關注,卻不知在現實里該怎樣表達自己。
我們需要朋友,需要表達,需要分享。但我們又總是被社交APP分了神,逐漸學會了躲在網絡背后、縮進了自己的殼。
與其這樣,不如把刷朋友圈的時間拿出來,去想想有哪些人久未聯系,去看看有哪個城市有你相見的人。
做個計劃吧,年歲增長,朋友易失。別讓好朋友在網絡世界里越走越遠。
我不想再用手機讀些雞湯文勵志文了。生命需要厚度,思維也是。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并不知道該如何讀書。因為那時候我們并不知道生活的辛酸苦辣,不明白日后的生活有那么多的抉擇。而當我們佇立其中,才發現:沒有危機和迷茫的人生,不足以使你的生活變得迷人。所以,當你在面臨抉擇需要指導時,多讀書吧。讀些有厚度、能讓你有所感悟的經典。
時間能留下的經典,說明不是你一個人有這樣的困惑。因此,你更該在書本里去找你想要的答案。然后,實踐。然后,反思。
書籍教給你的,不是用錢能解決的。智慧,是時間給后代的財富。
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數不會選擇真正的好書。或者說,好書有時容易讓人讀不進去、望而生怯。
最近在讀的書,一本叫《人生要耐得住寂寞》,一本是《追風箏的人》,多看些經典吧。《百年孤獨》怕自己看不進去。
當我自己也還小的時候,我看了太多旅行治愈類、心靈雞湯類,然而這么多年過來發現并沒有多大用處。所謂“治標不治本”,說得就是這些吧。
當你真的需要改變,你需要的是主題閱讀和方法論。木心說:“方法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希望你們每個人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論。零散分散的知識越多,越容易糊涂……知識,要者是理解知識和知識之間的關系,如此才能成為智者。”
三十歲的人生,真的需要一點積淀。這些積淀,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進行,包括我也是如此。
但好在,我還愛讀書。真是慶幸。雖然,我不知道讀書能帶來什么,但是至少,讀書能讓你不那么慌張,而讀書給我帶來的那種充實感和書中的意境,畫面,就像是一部戴著VR看的電影,或是一場超真實的夢一樣,那么真實,它是實實在在的,踏踏實實的感覺。
“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能夠愛一個人……”你看,這樣的句子,讀起來多舒服。日子應該是這樣才對嘛……
話說最近突然相信了“因果”,對于我來說它不是迷信,甚至可以理解為科學,無論你在做什么,它都有一個“因”,堅持下來,你就會慢慢的發現那個“果”,有可能你自己都沒發覺,但是你周圍的人卻是實實在在的看到了,包括你讀的書,你看的電影,你做的事情,你穿的衣服,你畫的一幅畫,你唱的一首歌,你走過的一段路,你吃過的一頓飯,你愛過的一個人,它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你的“果”。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們就是害怕孤獨,手機給我們帶來的那種快感,充實感等等,那只是空虛和不安的一種,都是假象,無論如何,我想去嘗試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去體會孤獨,感受孤獨,享受孤獨,也許能,也許不能,但既然已經想了,我就想去試試,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練吧,看看會有什么樣的“果”。
畫幅畫,唱唱歌,拍拍照,寫寫字,讀讀書,旅旅游,交交朋友,像一株草,在風里自舞,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