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物欲橫流的世界,迷失了自我。
這樣獨一無二的你,其實很美好。
爸爸是鎮(zhèn)上的木匠,媽媽是飯店服務員。
一年忙到頭,家庭年收入不過4萬多。
這點錢,養(yǎng)活了一個四口之家,還要供她和弟弟念書。
從小到大,她就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不敢買玩具,不敢買零食。
就連學校要買輔導書,她都不知道怎么向爸媽張口。
這一切令她自卑極了,尤其是念大學以后。
同寢室的姑娘,一支護膚品都要幾百塊。
她時常聽她們討論從未聽過的品牌,只在書上見過的風景。
每當這個時候,她就躲進被子里不敢說話,生怕一張嘴就惹人笑話。
誰又敢相信,這個小鎮(zhèn)姑娘,在此之前竟連麥當勞都沒有吃過呢!
“你能理解這種感受嗎,挨過窮的人骨子里都是自卑的。
不管以后過上了怎樣的生活,都無法改變曾經貧窮的烙印。”
她用了很長的篇幅,來向我描述青春期的匱乏。
以及,成長環(huán)境給她性格帶來的影響。
她說:
“我沒有涂過口紅,沒有坐過飛機。
第一次去西餐廳,還點了一份8分熟的牛排……”
最后這個細節(jié),令我驚愕。
天知道,我直到現在去西餐廳,還經常點8分熟的牛排啊!
8分熟多好吃啊,肉質鮮嫩,多汁濃郁,美味來得剛剛好。
既不夾生帶血,又不因烹飪時間過長,而導致肉質偏老。
簡直是行家的吃法好嗎!
作為一個吃貨,我要堅決捍衛(wèi)8分牛排的尊嚴!
好了,不開玩笑了。
西餐上有一種說法:牛排熟度只能點單數,3成、5成、7成熟都可以。
但點了雙數就顯得外行。
身邊挺多人知道這種說法的。
但真正點起餐來,還是按照自己喜歡的口感,愛幾分就幾分。
甚至有家境很好的姑娘告訴我,從小到大,她都只吃8分熟的牛排。
沒人會覺得,這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對于這位女讀者而言,這個細節(jié)足以令她自卑。
她從一份牛排聯想到了成長經歷,認定:
如果不是原生家庭的拮據,她就不會鬧下這偌大的“洋相”。
哪怕這對于許多人而言,根本連事都算不上。
這才是真正令我驚愕的地方。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或許并不在于事情本身。
而是在于我們后來經歷了許多事,都會自然而然地追溯到它身上。
“如果不是家庭條件不好,我一定不會點那份8分熟的牛排。”
而事實上,誰都有可能點一份8分熟的牛排啊!
西餐才傳入中國多少年呢?
就像一個外地人,去四川點了鴛鴦鍋,不是很正常嗎?
可是,自卑而敏感的姑娘不會這么想。
她們無法坦然面對自己的知識盲點。
誤以為,這是因為見識的匱乏,才導致的低級錯誤。
就像我認識的一個姑娘。
我們一起上洗手間,她從不會用掛在壁上的烘干機。
我以為她是嫌麻煩,后來才知道,她是怕自己不會用鬧了洋相。
她不會用,也不敢問。
你知道嗎?
面對一種不常見的水果,沒有自卑感的人,會坦然請教別人該怎么吃。
但有自卑感的人,會全程坐立不安。
裝作不經意地偷瞄其他人的吃法,再小心翼翼地放在嘴里。
都在討論原生家庭的影響。
但其實原生家庭帶給我們最深的影響,不在于它塑造了我們的缺點和不完美。
而是它令我們誤以為,這種不完美是罪孽深重的。
碰巧最近在看《都挺好》,姚晨扮演的蘇明玉,終生都在跟原生家庭抗爭。
她恨自己強勢的母親。
但在早兩天的劇情中,父親蘇大強執(zhí)意要娶小保姆。
她在派出所忍不住破口大罵。
那樣子,像極了她恨透了的母親。
這種失態(tài)令她情緒崩潰:
“趙美蘭是我最討厭的人,我恨她。
但我萬萬沒想到,我努力了這么多年,我居然變成了我最恨的人。”
這一集播出后,很多人在朋友圈討論原生家庭的影響。
不可否認,我們的性格及缺陷,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原生家庭。
但蘇明玉罵蘇大強這事,真的要追溯到原生家庭嗎?
試問,全國14億人民,誰不想罵蘇大強呢?
就拿老二蘇明成來說,他吐槽起父親來,遠比蘇明玉更兇、更狠。
可是這個沒有心魔的男人,不會認為這是自己的性格缺陷。
他會就事論事地認為,這就是父親的錯,跟自己的脾氣有什么關系呢?
這才是最令我感嘆的地方。
一個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害的人,會習慣性地把過錯往自己身上攬。
一旦發(fā)現自己身上的性格缺陷,就要不可避免地追溯到童年受到的傷害。
但親愛的,這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啊!
童年享受了再多寵愛的女人,也會有暴脾氣的時候啊!
她們同樣會在某個瞬間——
忍不住對孩子吼叫;
和丈夫吵鬧;
跟菜市場大媽為了兩塊錢爭執(zhí)啊!
就像,我早幾天約一個家境很好的朋友吃飯。
她說自己還想買再一套房子,因為近來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這話令我挺驚訝的,我忍不住問:
“你也會沒有安全感嗎?”
因為在我印象中,這個朋友不僅家境不錯。
而且父母相當恩愛,她又是獨生女,自然享盡了一切的寵愛。
這樣的人,怎么會需要一套房子來增加安全感呢?
朋友笑了:
“我問你,誰不想買房子?”
那一刻,猶如醍醐灌頂。
誰不想買房子呢?
誰不缺錢呢?
多少人不知道牛排該怎么吃,紅酒該怎么品呢?
又有多少沒出過遠門的小鎮(zhèn)姑娘,是直到念大學去了大城市,才吃過肯德基和麥當勞呢?
多得是人沒坐過飛機,也多得是人買不起LV。
親愛的姑娘,你過得只是普通人的人生,并不需要為此自卑啊!
更不必追溯到原生家庭中去。
點了8分熟的牛排,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我敢打賭:
評論區(qū)的很多朋友,直到看到這篇文章,才知道吃牛排還有這種說法!
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于人的塑造,的確會有很深的影響。
童年受過苛責和傷害的人,容易比常人更缺乏安全感。
童年經歷過物質匱乏的人,對金錢的渴望和執(zhí)念,會遠比尋常人來得猛烈。
這些都是原生家庭給我們的烙印。
但或許,我們可以不那么介懷這些烙印的。
記得早幾年,我也是個自卑感很強的人。
生怕別人知道,我買不起高檔的護膚品,試衣服還要偷偷看吊牌價。
出去吃頓飯都要在心里盤算,今天該買多少錢的單。
我以為這是拮據的家庭,留給我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但直到現在我才明白:
這有什么奇怪的呢?
有幾個人試衣服,不偷偷看一眼吊牌價呢?
為什么,我會把這當作一種缺陷呢?
早兩年,我獲邀參加一檔出鏡節(jié)目,需要購置一套行頭。
我專門去了一趟奢侈品門店。
柜姐給我推薦了一條裙子,款式和面料都很棒。
我試穿前習慣性地看了一眼價錢——人民幣三萬八千元。
我遲疑了幾秒,告訴柜姐:
“我還是不試了。”
她問我:
“為什么呢?”
要是換作以前,我一定會尷尬得難以自處。
或許會找很多奇怪的理由,比如不喜歡這個顏色,或者不喜歡這個款式。
但那一刻,我坦然地告訴柜姐:
“太貴了,我買不起。”
這一句話脫口而出,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懷。
我終于能坦然地面對,我舍不得花三萬八,買一條裙子的事實了。
我不必為此自卑,更不為此自責了。
一條裙子三萬八,我買不起就是買不起。
承認這件事,又有什么好羞愧的呢?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因原生家庭而懷疑自我、陷入自卑的女孩。
但愿有一天,我們都能坦然地說出那句:
“麻煩來一份8分熟的牛排,我喜歡吃偏熟一點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