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個千古名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幾乎所有戀愛的人都曾在情書中用過這個句子。他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曾官至丞相的元稹。他和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如果我要說寫出如此煽情句子的元稹其實是個十足的負心漢,您可能覺得小題大做,在唐代,三妻四妾本是尋常事,沒什么大不了。但元稹的感情史其實就是一部現實版的始亂終棄,怎一個風流可以概括!
我們先從元代名劇《西廂記》談起,這個故事是王實甫根據元稹寫的《鶯鶯傳》改編的,只不過王實甫把結局改了,崔鶯鶯沒有所托非人,最終成就了才子佳人的一段佳話。
據后人考證,《鶯鶯傳》是元稹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寫的。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以張生自寓,敘其親歷之境"。那個時候的元稹落魄山西,他這樣寫到:"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在此期間,他得以認識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親。那表妹崔鶯鶯"垂鬢接黛、雙臉俏紅、顏色艷異、光輝動人",張生頓時一見傾心。在丫鬟紅娘的撮合下,張生和紅娘得以私會西廂。元稹為此寫下了"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樣的句子,意思是除了"君",其他的女色對他再也沒有吸引力了。
但事實是元稹成其好事以后,便進京趕考。在那里他得到了新任京兆尹韋夏卿的賞識,當他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待自閨中,便使出渾身解數,得以娶韋叢為妻。而此時的崔氏還蒙在鼓里。更有甚者,元稹還把鶯鶯寫給他的書信傳閱眾人并聲稱以前是受了她的勾引,現在再也不會被誘惑了。這是最無恥、最令人氣憤的,當初的海誓山盟、甜言蜜語被拋到腦后也就罷了,還不忘給自己的臉上貼金,非得把自己描述成浪子回頭的君子,好像當初崔氏死皮賴臉非跟著他一樣。元稹真是高手,既做了婊子又立了牌坊,只可惜他因此以品德敗壞被后人所詬病。
如果說元稹的始亂終棄只是個案,或者我們可以把他的行為理解成為了上位不擇手段而已。但是婚后七年,此時韋叢臥病在床,如日中天的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差成都,在那里他結識了比他大十一歲的女詩人薛濤并與其相約梓城。薛濤才貌過人,雖只是樂妓但心比天高。元稹與薛濤見面以后,兩人談詩論政,相見恨晚,不久便如膠似漆,陷入愛河。后來元稹因為得罪當地權貴被迫離開成都,薛濤情深意長,特地制作了流傳至今的"薛濤簽"專門用來書寫情書以表達思念之情。這才有了千古名篇《春望詞》。薛濤本以為是才子佳人好姻緣,怎曾想只是鏡花水月空悲切,于是心高氣傲的薛濤隱居浣花溪,穿上道袍,從紅顏到白發。而元稹回到長安以后,雖說和薛濤也曾書信往來,但也只是停留在嘴上說說,因為在他看來,薛濤只是樂妓,只可褻玩,豈能當真?哪怕她終生不嫁也無動于衷。
后來韋叢病死,元稹沒過多久就納了小妾,早把自己寫的"除卻巫山不是云"扔進了垃圾堆里。為了進一步往上爬,他隨即又娶了名門望族之女裴淑為妻。
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的大學者陳寅恪評價說:"終其(元稹)一生行跡,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為可惡也!"
不過元稹的仕途并沒有因為"巧婚"而順風順水,他一貶江陵、二貶通州、三貶同州、四貶武昌,公元831年,背負一身情債的元稹因病身亡,時年五十三歲。
元稹可以渣了所有妹子,卻對一個男人"深情不渝",這個人就是白居易。
自古至今,情人或朋友之間,"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你唱我和、你贈我答并不鮮見,但他們二人唱和長達三十余年、詩作達千首之多確是曠古絕今。白居易調出長安后,原本形影不離如連體嬰般的二人形單影孤了,元稹痛苦的寫到"只得兩相望,不得長相隨……愿為云與雨,會合天之垂"。后來元稹又寫到"近來云雨曠,舊賞魂夢知",而白居易也"情誼綿綿"的回應"昨夜云四散,千里共月色。醒來夢見君,應是君相憶。夢中握君手,問君意如何?……"
你從這些詩作中看到了什么?如果說他們不是好"基友",那也說明這些文人墨客口無遮攔、肆意表達,所以你也別把這些話太當真,事實上白居易家伎眾多,所以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這一句,不只是樊素、小蠻這兩位,更有"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峨眉",三年,那些十幾歲的姑娘在這位白頭翁眼里就老丑了,就得再換一批。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啊!
元稹絕情、白居易好色,這世上當真沒有好男人了嗎?
"寧可相信這世上有鬼,也別相信男人這張嘴",很多女人這樣說。其實始亂終棄的女子也多如牛毛。
? 所以一切皆空,看清了也就看輕了。
? 這只是個案,不要因此懷疑愛情。我們始終相信忠貞不渝的愛情還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