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守歲
大年初一的喜慶從年三十晚上的守歲開始。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年三十晚上除夕之夜,一家人吃過年夜飯,盤腳坐在了熱炕上。蒸饅頭、煮肉、下餃子,忙了一天的爐灶早已把背后的長炕燒得熱氣烘烘。
煤油燈挑亮,頭發梳得亮光光的奶奶開始給我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或者三叔從外面拿了紙牌,母親也放下納了一年的鞋底子,和我們一起打牌聽故事。
奶奶說三十晚上要坐福,一夜都不能睡覺,誰坐得時間最長誰最有福。
害怕沒福的我就整夜纏著三叔打牌,臉上貼滿了紙條還是不依不饒,父親母親則繼續和爺爺奶奶討論長長久久的往事,窗外零星的鞭炮聲渲染著濃濃的年味兒。最后,在上下眼皮的頻頻打架聲中,倒在了母親懷里……
天快亮時,還在睡夢中的我被母親叫醒,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吃下了兩個母親端來的大年初一第一頓餃子。
奶奶說有個叫“年”的怪獸每逢初一就來跑到村里禍害百姓。人們想出一個辦法,用整夜的鞭炮嚇走兇狠的“年”。
于是每年除夕之夜,過了半夜十二點,村里辭舊迎新你鞭炮聲就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鞭炮炸響,碎紅滿地,滿院的洋洋喜氣迎來了紅紅火火的新年,整夜的守歲最完美的結局、最燦爛的起始——開門紅,由此而出。
2、拜年
吃過了新年餃子,就得早早起來拜年了。
穿上摸了無數遍的大紅新衣服,洗干凈凍得通紅的臉,快步跑到爺爺奶奶屋里,三個頭磕過,“爺爺奶奶新年好!”
一聲甜甜的問候融化了兩個老人蒼老的心,兩張暫新的兩元壓歲錢和爺爺奶奶舒展了皺紋的笑臉一起,被我小心翼翼雙手接住,牢牢攥緊!
父親母親不等我跪下磕頭,一樣把壓歲錢遞到我手里,不忘告誡:“一定要好好學習,快點兒長大!”
兩個叔叔和堂叔堂嬸都拿著錢起哄讓給他們磕頭,經不住壓歲錢的誘惑,一一磕過,兜里裝滿了錢,瞬間覺得自己是村里的富翁了,比阿里巴巴拉回了一車的財寶還開心。
后來,結了婚,愛人村里民風更淳樸,拜年習俗傳承的格外有特色。
大年初一早上天不亮,全家人都要早早起床,提前把堂屋收拾干凈,在祖宗牌位擺放好貢品、上好香,地上鋪上一張干凈的席子,門口桌子上再放上一盤瓜子和糖,留下一人接待或者全家都出去各自結伴磕頭拜年了……
先到近門一大家子家里磕頭,對著祖宗牌位磕三個頭,算是給他們的祖先拜年。主人在家會端出瓜子糖連聲感謝抓一把硬塞進磕頭者兜里,那股兒真誠的親熱勁兒,在別處很難尋找。
路上成群結隊的磕頭拜年者途中相遇,都笑著打招呼互道新年好,一年的親情就在這對別人的敬重與付出中瞬間升溫了!
一二十家近門兒人家,都不在一起住,光磕頭我們會轉上一個上午,等于到各家去串了個門兒,短暫的親熱與問候,誠意滿滿的祝福,在彼此的笑臉上寫滿溫馨。
拜完近門家,還要拜關系好的朋友家,一個村子一樣大的結拜兄弟一二十個,一一拜過又是要好長時間,但每個拜年人的臉上都興致勃勃,洋溢著春風般的笑臉。
不禁在想:為什么在老家婚喪嫁娶辦什么事都感覺那么簡單?
因為有善良淳樸、熱情好客、融融溢暖的親情根基,有年復一年把別家當自家的同祖認知。
一家的事就是大家的事,眾人同心,其利斷金,再難辦的事,再大的困難,眾人面前也會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一起出去磕頭拜年的,是對門兒奶家的年輕媳婦,娘家是江蘇的,說起她老家的初一拜年,小女子回憶滿滿:
“我們老家初一才有意思呢!小孩們都出去要糖。初一時村里大人都待在家里,只有小孩天不亮就起床,拿著一個大袋子幾人結伴就出去了。
到了一家門口,喊一聲“恭喜大發財,紅包拿來!”主家就知道孩子來討糖了,趕緊笑著端出糖,一人發上一兩顆。
如此一天跑下來,竟能討來好幾斤糖,姊妹幾個吃幾個月,牙都吃壞了。
也有調皮的孩子,一家里討幾遍,被主家發現了,也不挨罵,笑著說一頓趕跑了。”
言語之間,時隔數年的幸福與快樂依然讓她念念不忘!
3、放鞭炮
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驅邪避災、辭舊迎新。
除了討壓歲錢,初一最快樂的,莫過于放鞭炮了。
三十晚上要坐福,有炮也沒時間放。
到了初一早上,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過,飛快跑到滿地落紅上,有句俗語叫:慌得像拾炮!說的就是拾炮時的狀態和心情。
仔細挑出沒放響的裝兜里,加上三十晚上撿的炮,能裝滿一兜,從屋里拿上一根香點上,和小伙伴一起跑出去放炮了。
誰家的大老母豬正在臨街的豬圈里睡覺,悄悄走上前,拿出一個炮點燃,“嗤”——炮捻燃燒著飛向豬屁股,正懶睡著的豬一聲尖叫,劍一般沖到豬圈另一頭,嚇得到處跑,再也不敢躺下。
院子里一個綠色帶著白花紋的搪瓷小碗,拿炮放在地上,用瓷碗蓋住,露出炮捻和一小部分炮頭兒,拿香點炮捻,趕緊跑來,“嘭”一聲,瓷碗飛起老高,又搖搖擺擺落地了。
也有把炮塞瓶口放崩爛瓶子的,把炮點著扔進水坑里炸出路人一身泥,小時候調皮的惡作劇真是多,卻有藏不住的快樂與回憶。
沒炮捻的炮則會有另一種用途,從中間折斷了,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一拈,炮藥就滑落下來,一個一個炮折斷倒出一長溜,拿火柴一點,“哧溜”一聲,一條火箭一樣璀璨的光亮刻在了童年的記憶里。
而今,鞭炮聲不再那么轟轟烈烈炸響在我們耳邊,放炮的孩子也越來越少越來越膽小,拜年的方式更是流連在了手機上。
時光匆匆如流水,一年一年在初一的來臨無聲中溜走,留下的只有滿心的不舍與挽不回的追憶。
傳統的帶著土腥的年味兒,隨著歲月植根于心中,化作最深層的依戀,沉甸甸的載著無邊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