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講一個笑話吧,話說過去有一個牧師,對上帝非常虔誠,一生都在努力傳教。這天他坐上了一輛出租車前往目的地。那個司機開車不僅野蠻,而且全無章法--超速,闖紅燈,逆行,嚇得牧師一路祈禱。不過,牧師的祈禱好像沒有起什么作用,最后司機因為和火車搶道被撞翻了,車毀人亡,牧師和司機都去見上帝了。
到了天堂,使者圣彼得指著一個巨大的豪宅和司機講,這是你的房子,然后指著一個又小又破的房子對牧師說,這是你的。牧師非常委屈地對圣彼得說,圣彼得啊,這不公平啊。我努力傳教,你就給我這樣一個破房子。這個司機一路就沒守過什么規矩,闖了無數的禍,最后把我們都帶來了這兒了,你卻給他這么好的一個房子。
圣彼得講,你雖然一輩子都在傳教,可是每次你在教堂里宣講時,聽眾們都在睡覺,而坐他車的人總是在祈禱。
這個笑話是今年我在吳軍老師的專欄里聽到的,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因此至今記憶猶新。我聽完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演講能力的重要性,我們在做報告或者演講時,是在進行一對多的通信,其目的是讓聽眾接受我們所要傳遞的所有信息。但是,很多人忘記了這個目的,只考慮這么能夠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完,而根本不考慮聽眾是否聽進去了。笑話里的那個牧師就是如此。
不會演講的人常常會犯以下四個毛病:
1、就是剛才說的忘掉了目的;
2、不管聽眾是誰,都用同一個講法;
一些演講者,講的內容很好,但是效果卻不佳,因為沒有針對聽眾對內容作專門的處理。甚至有的人用同一個PPT和相同的演講方式可以講一年,以至于大家都背下來他講的內容了。所以在做演講的時候,要明確聽眾是誰,對不同的人講的方法是不同的,內容也會略有改變。另外,針對不同行業的人,也要做不同的調整。
3、試圖在有限的時間里講完過多的內容。
今天大部分人所犯的毛病不是講的內容太少,而是太多。要知道,在一個小時里,你能講的內容的多少,不取決于你所準備的內容、講話的速度,而取決于聽眾接受的速度,以及專注程度。很多人在演講時準備了很多內容,講不完時就提高語速,這時聽眾的接受程度就會變差。還有很多人習慣拖堂,10分鐘可以講完的內容一定要用15分鐘,聽眾聽到后來其實已經不耐煩了,這時不僅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效果,而且還會給聽眾留下一個壞印象。
對于任何演講者而言,不要指望一次演講能夠講清楚十件事,能把一件事講清楚目的就達到了。講話的要點一般不會超過三個,超過三條大家根本記不住。
4、嘩眾取寵,危言聳聽
很多人不認真準備內容,靠段子和八卦拼湊內容,吸引聽眾。聽眾聽的時候倒是挺高興的,聽完以后除了記住一兩個段子,什么都沒聽到。這種人以后再講時,大家就不會感興趣了。類似地,還有人在演講中講了一大段的大話、空話或者煽情的話,喊了一堆口號,但是所講的事情前后矛盾,邏輯上不能自洽,不僅目的達不到,反而給聽眾留下笑柄。
不僅對大眾演講時需要有目的性,并且盡可能地達到目的,我們在平時和周圍人溝通時也應該如此。很多人傳達一件事情,把它講出來,告訴別人,就以為完事了,忽略了對方可能根本沒有收到的信息,或者收到信息后忽視了的情況。
比如很多時候,兩個人會在這樣一個場景下爭吵,張三說,我不是告訴你該如何如何了么?李四說,我沒有聽到。這種情況,并非其中哪個人在說謊,而是張三在講話時,李四根本沒有在專心聽。當然這時如果張三能找到一個人證明他講過什么話,他似乎沒有犯什么錯誤,責任在李四。但是盡管如此,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李四確實沒有聽到。
任何講話的人,都有責任保證信息按時、準確地送達。在現代任何通信協議中,凡是發送了一條信息,都必須收到接收方的確認才算通信完成,而不僅僅是吧信息發送后就可以了。雖然我們在生活中不需要像現代通信那么精確,但是確認對方收到你的信息,并且準確的理解你的意愿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