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焦慮已成為時下的流行情緒,似乎只有焦慮的人才是正常人。人們想消除焦慮帶來的壓力和痛苦,卻發現焦慮無處不在,究竟,為什么會產生焦慮情緒?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在她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一書中,針對焦慮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卡倫·霍妮是精神分析學派、新佛洛依德主義的代表人物。之所以稱之為“新佛洛依德主義”,是因為她基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進行拓展和延伸,沒有拘泥于佛洛依德的性學理論框架,卡倫·霍妮認為佛洛依德的理論中,忽略了社會文化對人的影響,僅僅從童年早期經歷進行分析,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卡倫·霍妮從多方面論述產生焦慮的根本原因,首先分辨焦慮與恐懼的差異,焦慮是由主觀因素引發, 是對假想的危險的恐懼反應;焦慮的主觀因素與人類的本能沖動相關,人們對沖動、憤怒、攻擊性的壓抑,更容易引發神經癥焦慮;焦慮形成于童年早期,每個人都存在基本焦慮。
焦慮與恐懼
焦慮與恐懼的情緒十分相近,可以說,焦慮就是一種恐懼,但焦慮來源是主觀假想,來自內心的想法而非事實。
譬如,小時候你端著一大碗湯,從廚房到餐桌的一段路,充滿了緊張焦慮,唯恐沒端穩,湯撒了或者把碗摔碎了,這時的情緒就是焦慮;如果你真的把湯打翻了,所產生的情緒才叫恐懼,恐懼是對真實事件的情緒反應。
這么說,可能會有人反駁,認為自己焦慮的就是真實事件。是的,你所焦慮的對象,是根據主觀經驗判斷并且在內心放大,使你產生了真實強烈的危險感。事實上,無論是焦慮還是恐懼,都是人類面對危險時的正當反應。
對沖動和攻擊性的抑制
雖說焦慮與恐懼是面臨危險時的正常反應,但采取抑制焦慮反應、壓抑由焦慮產生的攻擊性想法,卻是神經癥焦慮的主要來源。
什么原因導致人們采取抑制沖動和攻擊性的想法?我們的文化對人的行為反應有非常大的影響。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的文化中,推崇努力拼搏,不斷超越的精神,對于向往田園牧歌、與世無爭生活的人來說,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容易被貼上“不思進取”的標簽,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去契合主流思想,導致內心產生沖突,于是滋長出焦慮抑郁的情緒。
再比如,《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中有個例子,為了維持“美好婚姻”的錯覺,一位女士壓抑了對丈夫的憤怒和敵意,之后,她突然對游泳池瓷磚上的爬蟲產生了焦慮。這種壓抑焦慮之后產生的神經癥焦慮,更不容易辨認,這位女士將焦慮對象投射到其他地方, 是一種自我保護,為避免“婚姻失敗”的恐懼,將之轉化為對爬蟲的恐懼,好像兩條互相咬著對方尾巴的蛇,形成一個抑制-焦慮的循環。
基本焦慮
并不是所有抑制沖動的焦慮都會產生神經癥焦慮,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一種基本焦慮。人類一出生,離開溫暖的子宮,來到這個冰冷陌生的世界,弱小又無助,焦慮便開始產生了。這種面對無助的感覺, 在人的一生中都會存在。當我們面對疾病、死亡、意外等事件時,都會再次體驗這種無助的焦慮。
以上, 是卡倫·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中,關于焦慮產生原因的概述。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翻開這本書,書很薄,內容很干,她無意去用舉例來吸引讀者,只想精煉的概述神經癥問題,讓讀者自己去實踐中觀察和檢驗她的理論,進而決定是接納、拒絕還是需要修改。
在這本書中,卡倫·霍妮提到:“沒有意識到焦慮的人可能比意識到焦慮的人更焦慮,或者,一個人身上可能存在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的焦慮。”你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