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昨天早上的事。看到香知蜜讀的文章標題《媽媽心情愉快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自己非常認同,也沒有點開看內容。同時心里隱約的升起一股類似愧疚的感覺,沒有早點認識到以及自己做的太不好之類的。一閃而過。
然后叫孩子起床,吃蘋果開玩笑,孩子很開心,我那時心情也還好,其實想起來內心是有焦慮,怕遲到的。等到收拾好準備吃早飯時,發現七點二十五了,比平時晚了。這時我提醒孩子們時間,然后去沖豆奶。
反轉在這一刻發生。沖豆奶時心里還在想, ? 保持 好心情,太對了,這樣很好。然而我端著奶出來后,發現孩子們還在玩并且起了小口角,立馬不加思索大吼一聲“吃飯”,這回馬上見效了。喊完我自己也傻了,這是怎么了?完全不在我控制范圍之內啊?是我壓抑了什么情緒又爆發了?孩子們和我之間這種互動成了習慣?好久沒這樣了啊?
后來我自己慢慢琢磨,也細細看了那篇文章,文中的觀點深有同感,就差握著作者手涕淚橫流的喊知音了。不是文章的內容出了問題,恰恰是及時的給我提了個醒,讓我思路更清楚一些。所以想來想去覺得問題出在我身上,出在我的思考角度上,出在那一閃而過自責上。我在沖豆奶時想要“保持”好心情,這無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內心有了壓力。同時大概覺得自己不好了。而我又喜歡不接納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所以當看到孩子們沒有像往日一樣如我期待的吃飯時,內心便產生了控訴感,我為了你們這么努力, 你們還這樣扒拉扒拉,還有加上害怕遲到的累積的壓力。 這些都是我想的,在那一瞬間,大腦究竟發生了,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沖豆奶時想錯了,不是要保持好心情,而是想想,要做些什么來讓自己心情愉悅呢?什么能讓我心情不好時快速修復呢?找到能讓自己心情快速好起來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拒絕所有不好的情緒。
還有就是,下次再早點叫娃娃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