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各種書籍時我最喜歡看的就是與文章無關的開頭和后記,因為從這里可以知道作者寫文時的心路,即使大多數與此無關,但終究會給人一種這書有人描繪,不是獨立生出的。
而在《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書中,毫無作者的痕跡卻處處體現出作者的心跡。
這里面的故事,我不推薦給十八歲以下的人看,也不推薦給心思單純毫無經歷的人看,不是怕你們看不懂,而是怕若是看下去你們會生出對世界的怯意,對于人性的過度揣度,于你們無益,于這個世界也無益。
這書中有九個故事,每個故事里主角也許就是前一篇故事里毫不起眼的人物,至于到底講的是什么故事在這里我就不提及了,若是想知道的可以直接去搜,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我看之后的心思。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種奇異的想法,當我在做事時,我會想同一時間不同的地方的其他人在做什么,明明處在同一空間,卻完全沒有交集,彷佛每個人都生存在一個巨大的柜子里的每一個小格子里,隔著薄薄的一層木板便生生隔開了與另一個人的世界,假若你能打穿這道木板,那么所有人在做什么事,又會引起什么樣的反應就可以全部都知道,那么是否可以提前知道事情發展的走向呢?
或許我上面說的話你不懂,不過沒關系。我這樣說也是在我看了這本書之后突然冒出的想法,很混亂的思緒,又不可思議感覺其中有一絲聯系。
這一絲詭異的聯系就如書中描繪的每個故事之間的關聯,看這書時就感覺在看一篇破案文,它清晰明了的告訴你每一處的線索和證據,赤裸裸放在你眼前讓你不得不屏住呼吸滿眼驚詫卻又不得不承認它真實存在,只是你沒注意到的事實。
但它并不是很明顯的一串一串連在一起,它又像調皮的小孩跟你捉迷藏般,要讓你自己去找。
每次看書我都是翻下開頭,若是有了興趣才繼續看,而這本書的開頭直接給了我一個很合胃口的飼料吊起了我興趣——一個歲數很大的男人和年輕女人的故事,一開始我以為是像《喜寶》那種,卻不想竟是女主將自己如同殉道者一樣許給了命運,跟隨了另一個年歲大的男人,看得我冷笑,進而突然背脊一寒。
當時看來,感受還不深刻,是近日去了一處地方,那種感覺才襲上心頭,竟是讓我心頭生起厭惡之意,久久未散。我沒辦法描繪那種感覺,只能用厭惡二字,而那一刻我深覺到書中描繪的人物是多么與此相似,他們把自己掩藏在皮囊中,掩藏在房間里,只是為了掩藏那具已經接近腐朽的靈魂。
寫到這里,感到很抱歉。傳遞出這般負面的情緒,不過或許也正是我想表達的,我經常疑惑什么才是死亡的味道,不,是接近死亡的快要腐蝕的味道。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每次讀完一個故事,都不敢接著讀下去,因為心底會升起一股很壓抑的情緒,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寫出這樣的故事,真心佩服,每個故事透露出的人性本質讓我時常在腦海里徘徊,我無法否認也不能確定,只能如大海里漂泊無依的小船般到處游蕩,但我彷佛可以從書中聞到這些人兒自紙片中透出的絕望、欣喜、可怖、寧靜一連串的心思。
我想這就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讀后時常讓我于平日里去思考,思考它故事之外的真實世界,它的善意,它的惡劣,它就像小孩樣沒辦法定義和批判,卻時常給你以警示和思考,讓你不得不承認有這么一回事,然后又去思考它的另一面。
好吧,我沒辦法清楚說出它的好與差,也許要讓作者自己來解答,不過希望想去看的人做好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