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對現實的裹挾,你是否已經屈服
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實際上最勇敢。當我們有了自己的財產,有了自己的家庭,反而有了更多的顧慮和牽絆。因為怕失去,因為怕從頭再來。
人生在世,若都只是為自己而活,這看似是最容易的一種活法,但真正實踐的時候,卻發現很艱難。
20多歲剛畢業的大學生,還多是未脫稚氣,志向遠大,不懂這個社會的黑暗與無奈。在困境中不斷跌倒又爬起來的那個年輕人,漸漸地模糊了自己,把自己摔爛之后,融進眾人中,從此平凡。
還來不及唱一首挽歌,青春便從此落幕。我們學會用一層層的面具偽裝自己,直到那臉上的笑容陌生。
有人把這個過程稱之為"成長",有人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墮落",還有些人,選擇中間的道路,讓自己"蛻變"。
改變能夠改變的一切,對于不能改變的,盡力而為,也沒有遺憾。
2.30歲的反擊
人到30歲,老一輩的人說,你已經人到中年。可隨著我們受教育年齡的延長,還有很多人,30歲,才剛剛走出校園。
雖說智力上的發展已經足夠,但未經這個社會的磨練與摧殘,心智上,總還不夠成熟。
《30歲的反擊》,作者孫元平,是韓國著名的小說家,電影導演和編劇。這部小說,讓孫元平獲得了韓國第五屆濟州4·3和平文學獎。作為一部獲獎作品,它當時的名字,其實是《1988年生》。再往前的一個名字,是《普通人》。這幾個名字,最吸引我的,還要數最后的這個《30歲的反擊》。
90年出生的我,今年即將迎來我31歲的生日。這兩年,面容看似沒有很大的變化,但其實內在的心態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閱讀這本書,我是想尋找共鳴,亦或者可以說,是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到底30歲的人生,又該是個什么樣子,我其實心里已經有了篤定的答案,只是好奇我們的人生,是否還有更好的選擇。
"88萬韓元世代",是壓力很大的一代。剛剛畢業就面臨失業,面對未來,他們不僅迷茫,而且憤怒。
社會上的資源,被資本壟斷。想要實現階級的逆襲,通過個人努力實現普世意義上的成功,將是越來越難的事情。
《30歲的反擊》的主人公,有一個在韓國特別大眾的名字:金智慧。她沒什么特別的智慧,沒有男朋友,30歲還只是一個公司的實習生,住著半地下室,盡管每天好像都很努力地學習,但依然屈從于現實,做著瑣碎而無用的工作。
她常常為了躲避人群,借口有一個虛假的男朋友,只為逃避周圍的一切,通過獨處尋得心靈的慰藉。
這種表面的和諧,被理想主義者李奎玉打破。他滿懷激情地抨擊著社會的不公,并帶領著人們一起去做出反抗。這反抗,有的像一場鬧劇,有的產生了些微的作用,但更多的,也只是歸于無聲的寧靜。但他依然堅持著,他堅持的態度,鼓舞了很多人。金智慧就是其中一個。
有的人吸引我們,是因為美貌;有的人吸引我們,是因為智慧;還有的人,他吸引我們,恰恰是他們最豐盈的品質,我們卻最匱乏。
智慧和奎玉,就是這樣的一對。他們彼此喜歡,卻最終沒有走到一起。不同的社會階層,讓兩個人只能遠觀。但智慧在奎玉的鼓勵下,終于邁出了新的步伐。面對過往,她不再逃避,知道自己渴望的,也努力爭取。
雖然最后,也還是很平凡,但總好過內心的委屈求全。雖然這種選擇,也看似中庸,可對于有些人來說,這已經是勇敢的極限。
終于,這30歲的反擊,擲地無聲,唯獨影響了自己。
擺脫掉那些能擺脫的桎梏,對于自己也無奈的地方,有選擇地接受。
人一旦接受自己的現狀,便不會那樣憤怒了。《30歲的反擊》,雖然帶著憤怒,但更多的,還是人與整個社會的和解。
相較于他們,我覺得當下的中國青年,機會會更多。我們的市場更有活力,盡管社會氛圍也充滿著焦慮,可依然能夠讓人看到希望。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在這樣和平發展的年代,我們要珍惜。
3 隨心所欲,30歲不為難自己
《30歲的反擊》,讀完之后,我覺得有點傷感。主人公的反抗,實在是無力,最終雖說改變了自己,內心不再怯懦,但也實在沒有什么太大的突破。
這對于虛構世界,實在算不上是多么精彩的人生,但我們普通人看了,卻特別有代入感。
智慧,就正像你我一樣,努力工作,不過就是為了賺取薪水,沒有那么多高尚的理由。雖說,不至于完全放棄自己,也還在努力,但想要逆風翻盤的野心,卻始終是不多的。
30歲,最該做的,其實是看清自己。唯有懂得了自己,和自己和平相處,我們才能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雖然我們沒有多成功,但實現理想,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并非我們自己反復經歷著失敗。
金智慧搬離了原來的住所,換了工作,生活有了好轉,雖不至于大富大貴,但也遂了心意,不算為難自己。
我們也常常一樣,30歲了,懂得退讓,并不可惜。愛自己,有很多方式,能自洽且知足,就好。
就像作者所說的:沒有任何一種別人定義的人生,值得你磨滅自己內心的期待。我們該期待,還是要期待,但努力不為別人,只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