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是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話題,不但山下英子的書《斷舍離》大賣,還連帶世界經濟最具活力國度之最富有創造力行業:教育行業,各種稱之為老師的企業家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也不管自己原來是教授領導力的還是傳授人力資源的,都紛紛開設新課程,或者叫斷舍離,或者叫極簡主義整理術。然后也大賣。
我們姑且不管斷舍離的態度以及具體的各種做法是否合適,至少說明了,我們現在的人類社會普遍存在但大家都不去談的一個普遍狀態:對"多"的追求:
個人想要更多的財富,
公司想要更多的資源,
國家追求富國強軍。
多就代表成功
這個追求可以說是主流價值觀,但以往大家都羞答答地不敢大聲表達。盡管一路都在追逐,但就是不敢大聲喊出來。
說到這里,大家不要以為我要灌一壺雞湯給大家,讓大家主動吶喊:我要更多的錢,我要更多的權。
恰恰相反,我想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對多的追求,如果是完全正確的,為什么還總有聲音出來對抗呢?
實際上,在自然環境下,基因進化的歷史是與匱乏做斗爭的歷史。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停收藏的基因屬性。而這種不停地占有資源的方式,前進不了多少時間就會因為資源匱乏而破產。
你看那些富二代花錢如流水,但他們的基因決定了他們依然毫無理由的收藏各種莫名其妙的品類,從古董到字畫,從豪車到女人。
可以說,對多的追求,是人類基因的本質屬性之一,表現在對外部資源無節制地追逐。大概有三種:
1、喜歡和其他人進行各種攀比,尤其是向上攀比,于是產生了對權力這種資源的強烈追逐。
2、追求辦大事的心態導致一心要占有更多的資源,這種人認為天下大事,占有資源越多,能辦成的大事也越多。
3、普羅大眾,從匱乏的自然環境進化到今天,基因決定喜歡占有更多的資源,甚至沒有任何理由。
比如最近在學習圈里經常被那些老師拿出來作鄙視對象的案例
錯把收藏當作學習
其實,要我說,包括那個老師在內,我們哪個沒有犯過不停收藏根本停不下來的毛病呢?畢竟都是人嘛
其實,這些都是資源匱乏年代留下來的基因烙印,人們在基因和文化層面都認同下面這個等式:
擁有更多資源 = 獲得更好的結果
而事實上,真正要把事情辦好,需要的是另一個公式:
更好地利用資源 = 獲得更好的結果
如果你能夠覺察到,向內求,用好已經屬于自己的資源,包括自己,比對外擴張占有更大的資源,更容易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也就更容易成功。
我覺得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敢于斷舍離,精簡自己的存量還不夠,精簡可以聚焦,盤點好已經有的資源,仔細打磨,發揮到極致。
本文參考萬維剛解讀的如下書籍:
斯科特·索南史恩(Scott Sonenshein)的《儉省》( Stretch: Unlock the Power of Less -and Achieve More Than You Ever Imagi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