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87號公路
抽空讀完了《查令十字街84號》,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就像是作為書名的那個地址一般,簡單卻深刻。
作為一本書信集,《查令十字街84號》沒有小說曲折的情節,也沒有散文抒情的筆觸,甚至因為書信的雙方都不是專業的寫作者而讓這樣的作品少了太多的可讀性。然而,正是這種看似沒有任何賣點的庸常特質,卻讓此書多年來一直廣受關注。
故事緣起于英國一家書店的廣告,說是自家書店正在出售一些市面上較為罕見的圖書版本。一個熱衷于閱讀的美國女子便給對方寫了一封信,希望可以從那里買到自己心儀的書籍。此后,書店里的一個英國紳士就開始了與這位大洋彼岸的顧客通信寄書,一封封書信也就由此誕生。
最初的通信往來,雙方都是在問價和應答方面,雖然性格開朗的女讀者有的時候也會在字里行間埋上幾句俏皮話,但另一端保守嚴謹的典型英國紳士還是不茍言笑、中規中矩。漸漸地,隨著通信頻次的增加與雙方日益的熟稔,信件的內容也不僅僅是咨詢藏書與售價,郵寄的物品也不僅僅是幾經尋找的書籍。當女讀者海蓮知道了對方因為國內經濟困難而面臨物資匱乏的處境的時候,便慷慨地將一些食品寄到大洋彼岸。
就像是海蓮收到漂洋過海而來的絕版書籍時的欣喜若狂一般,經歷著戰后經濟困難的英國店員們收到了萬里之外的食品時有著同樣的情愫,小小書店里的所有的人都愛上了這個性格開朗又慷慨的美國朋友,于是,除了弗蘭克,更多的人加入到寫信者的隊伍,女店員會和海蓮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甚至一起討論做面包的方法,書店里的其他成員也拿起了筆,開始用各自不同的字體表達著對這個從未謀面朋友的感謝,連弗蘭克的鄰居老太太也開始和海蓮通信。
一封封簡短的信件,將兩個原本平行的個體用一種驚人的方式串聯到了一起,而那些日常的表達,那些瑣碎的記述,讀來雖無法酣暢淋漓、驚心動魄,但卻在字里行間填滿了生活中的最真實。
看著每封信的日期,想象著那個時候信件往來是多么的神圣而奇妙。因為年代客觀條件的限制,通信不及現在的及時快速,消息的傳遞經歷著時間和距離。然而,也許正是由于這樣的限制,才讓每一次的寫信變得小心翼翼,也讓每一次的收信變得激動人心。在信息高速傳遞的今天,幾乎所有的聯系都變成了實時的,通話視頻等多種交流方式因其高效及時而成為了主流,沒有人再會去寫信了,最多就是在鍵盤上編輯一行短信,這也只是僅限于沒有找到合適的表情符號。
而這樣的快捷方便的溝通媒介,在某種意義上也讓交流當中的信息變得貶值,人們不再會為了精確表達一句話而煞費苦心,因為一旦發現用語失當,便捷的溝通方式會給我們無數次立即更正的機會,而當我們習慣了這樣的“充裕”之后,自然也不會費心在遣詞造句上。
所以,木心筆下的“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才會不由分說地觸動一味地依仗這樣所謂的“快”的我們的內心。很多人說,讀完了這本書,突然好想拿起筆,寫一封信,同時也無比渴望地收到遠方的來信。也許,正是木心所言的那種“慢時光”,正是親手寫信與親自收信那種久違心境,讓習慣了用鍵盤碼字和用話筒交流的我們在享受著“快”的時候,突然有些想念和迷戀那份曾經的“慢”。
當然,實時的交流手段的確是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而電子郵件代替手寫書信,無論從效率方面,還是從環保角度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你是不是也會在那么一個時刻,想暫時告別似乎一刻也舍不得離開的或大或小的電子屏幕,扭亮臺燈,鋪展一頁稿紙,拿起不知放下了多久的筆,用盡可能工整的橫平豎直,用盡可能用心的遣詞造句,給你所愛的人,寫一封簡書。
哪怕就說說今日的晚餐,聊聊最近的天氣,不需要長篇大論,也不刻意辭藻華麗,借著那句“我手寫我心”,認真地點上最后一個句號,然后小心翼翼地折起,裝入信封,貼好郵票,找到最近的一個郵筒,鄭重而又滿懷期待地投進去。第一次,你把你想說的話悉數交給了時間與運氣,期待這種近乎復古的傳遞時間足夠短、運氣足夠好,能夠不曾遺失地早一日送達。而轉念一想,你又突然變得不那么心急了,因為你恍然明白,書信最美的,就是這份距離與等待。
經過了二十多年的通信,海蓮最終還是沒有機會見到弗蘭克和眾人,這種緣慳一面的遺憾結局也讓這些看似平凡的書信多了幾分傷感的色彩,正如她自己所言:“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因為我虧欠她良多。”海蓮虧欠的,也正是后來即便在同一個地理坐標上卻也仍消失不見的:是多年來弗蘭克及伙伴們盡心盡力為她尋遍好書的負責認真,也是多年來跨越大洋不曾間斷的相互情誼與彼此幫扶,更是對這種過往歲月中對于表達、對于寫信、對于情感的簡單定義與執著堅守。
而當下的我們,之于此,同樣虧欠。
所以,也請代我們自己,給那些回不去的過往,獻上一吻。
……?
作者:87號公路。
主播:QY,一個不愿意被體制束縛,辭職做自己的聲音記錄者。喜歡旅行,喜歡在不同的國家、城市傾聽各種人群不同的故事。愿我們乍見之歡,不如久聽不厭。荔枝:越夜越有聲,喜馬拉雅:越夜越有聲QY。
這里是簡書讀書專題的播客,喜歡請點亮小心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