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蘇荊溪是馬伯庸的歷史小說《兩京十五日》中的人物。
她是蘇州昆山人氏,二十四五年紀,醫術高超,誤打誤撞卷入太子被刺事件。然后自愿加入太子的團隊,和小鋪快吳定緣,芝麻官于謙、一起護送太子北上返京。
蘇荊溪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她冰雪聰明,巧舌如簧、善解人意、敏銳、有洞察力,雖是一個弱女子,但在護送太子回京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從南京逃跑的過程中,吳定緣父親被殺,妹妹被白蓮教綁架。逃出金陵后,吳定緣心灰意冷,要獨自回金陵,為妹妹收尸,把自己送入虎穴。蘇荊溪出言提醒,他回去也是死路一條,還會害妹妹被撕票,還不如一同送太子返京,這樣妹妹還有活下去的可能,并且能在途中替父親報仇。這樣小團隊才沒有分崩離析。
在揚州,吳定緣和太子被大鹽商汪極的管家欺騙,被打入水牢。蘇荊溪雖然沒有親眼看見,但是她從于謙喋喋不休的抱怨和回憶中發現汪管家話里的陷阱,推斷出太子和吳定緣處境不利。然后巧舌如簧,把未婚夫郭芝閔之死和汪極聯系起來,得到郭芝閔之父郭純之的信任,扮作郭純之的茶婢,用收集來的各種植物藥倒汪極,為于謙爭取到救太子二人的機會。
在濟南,太子被造反的靳榮抓住,白蓮教護法昨葉荷趁機要挾吳定緣接受掌教之職,吳定緣不愿意。蘇荊溪切中要害,先是問靳榮和白蓮教的關系如何,然后指出,白蓮教素來被靳榮打壓,而白蓮教在南京又參與謀害太子,如果繼續首鼠兩端,最后不管哪方得利,白蓮教都會有滅頂之災,不如轉頭幫太子,還有可能將功贖罪,從而為太子爭取到白蓮教的幫助。
在商討救人細節時,雙方陷入僵持,又是蘇荊溪靈機一動,提出可以改變火藥配伍,制作出動靜大、煙霧濃,但實際危害小的火藥,既能在城中制造出大動靜,引出官兵,又不會傷及無辜百姓。
在計劃順利進行時,蘇荊溪又從和昨葉荷的聊天中推斷出更進一步的陰謀,當機立斷,去濟南府衙假裝成普通百姓,告發靳榮勾結白蓮教謀反,騙知府出兵,和昨葉荷一起帶人趁亂救出太子和吳定緣。
蘇荊溪冰雪聰明,又極端冷靜,極端理智,在船塢受傷被困,她冷靜地指導吳定緣施救,又曾多次分析出局勢,一言點醒眾人。她還相當敏銳,在隊伍中及時察覺到眾人的情緒,從中轉圜,巧妙地緩和氣氛,化爭端于無形。但在這些冷靜、理智,聰慧下卻是徹頭徹尾的瘋狂。真正支撐蘇荊溪這個人的,是她復仇的執念。
她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復仇。
她有一個手帕交,叫王景姝,兩人一起學醫,為知心好友,刎頸之交。但是景姝的家人認為女子學醫終是不妥,終止景姝學醫,并把她送進宮。進宮后的王景姝和蘇荊溪有書信往來,從信件中蘇荊溪知道王景姝內心的苦悶和痛苦,蘇荊溪在信中設法寬慰王景姝。但沒想到,王景姝進宮沒幾年的功夫,就被選去殉葬,年紀輕輕就失去了生命。
得知消息的蘇荊溪痛苦萬分,十個指甲在墻上摳出道道血印。
王景姝尸骨未寒,王家卻因為景姝的殉葬得到朝廷的封賞,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賀喜的賓客絡繹不絕。這樣極端的對比,徹底擊垮了蘇荊溪,復仇的大火從那一刻開始熊熊燃燒,而她自己,不過是這場復仇烈焰中的一根柴。從那之后,理智冷靜都成了一種假象。蘇荊溪近乎瘋狂的復仇。她先是在大年三十毒殺了王家一家,然后不斷收集信息,讓每一個參與景姝之死的人付出了代價。
“逼迫景姝上木床的小宦官、那個為殉葬嬪妃擬謚號的翰林學士,還有為殉葬擬定儀注的禮部官員……他們不是被我毒殺,就是被坑陷。”
在金陵,她毒殺和景姝之死有關的大太監朱卜花。然后為了完成復仇的最后一環,跟隨太子北上,一路上多次幫太子脫困。而這些,只是為了向全天下最有權勢的人復仇。
蘇荊溪在長陵對太子進行了聲淚俱下,字字泣血的控訴:
“你們憑什么!憑什么把一條無辜的性命送入死丘!憑什么一個禮儀之邦的君主,卻要用如此野蠻的方式來入葬!人命在你們眼里算什么?她還有那么多想做的事,你們憑什么奪去景姝的一切!”
“祖宗成法?”蘇荊溪慘笑一聲,“前朝何曾有殉妃之制?明明從洪武皇帝才開始,算哪門子祖宗成法?再者說,就算真是祖宗成法,你皇爺爺遵從了嗎?他的皇位是怎么來的?怎么到了殉葬這里,卻又惺惺作態,說祖宗成法不可改呢?”
蘇荊溪要求朱瞻基復除慘無人道的殉葬制,遭到拒絕后,火燒長陵,想和朱瞻基同歸于盡,同時毀掉長陵,讓已經死去的朱棣也付出代價。
但是太子最后被人救走,只有蘇荊溪和吳定緣留在大火中。
殉葬制不僅害死了王景姝,還把一個聰明理智的女醫師變成了一個偏執瘋狂的復仇女神。可哀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