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則《猴子與狗》的寓言。
寓言講述的是一個人飼養了一只猴子和一條狗,每天他帶著狗和猴子一起奔跑,狗的速度快,猴子速度慢,于是,猴子就開始拼了命的手腳并用,跑的鮮血淋淋。日子久了,猴子也慢慢跑的快了,幾乎能追上了前面的狗。
人為了方便,每天給狗和猴子喂同樣的食物,兩根香蕉。猴子吃的快,吃完就會搶狗的香蕉,為了保護香蕉,狗連皮一起吞到肚里。日子久了,狗也學會了剝香蕉,幾乎和猴子一樣的速度吃完香蕉。
人很得意,因為他把猴子訓練的像狗,把狗訓練的像猴子。然而狗到底不是猴子,猴子不是狗。最后他養的不是一只猴子和一條狗,而是兩只狗與猴子。
我想到了當下的教育問題。
狗和猴子代表著不同的特性,就如同每個孩子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性,有著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而當下的教育制度就像是寓言中的人,針對猴子與狗的特點和天性毫不理會,以一種近似殘酷的統一標準對它們進行鍛煉和培養。
最終得到了什么?
猴子像狗一樣奔跑,狗像猴子一樣吃著香蕉,人在一旁自鳴得意。
周星馳《鹿鼎記》里有這樣一句話:“一樣米養百樣人,八角形的都有”。雖是極盡夸張的說法,但也道出了,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中人的不同、人性之不同。企業經營中常講到兩個理論,一個是“長槍理論”,一個是“木桶效應“。所謂長槍理論,指的就是個人優勢或企業優勢,而木桶效應是個人短板或組織問題。企業在運營過程中要注重發揮長槍優勢,找準市場差異化,單點突破,迅速占領市場,創立品牌效應,實現品牌溢價。然后,發現企業短板進行彌補,逐步提升。
在教育問題上也是如此!
每一個孩子,像上帝灑下的一滴晨露,晶瑩,純潔,惹人憐愛。但童年的時光也如同這晨露般,倏忽即逝,它如此短暫,卻又如此重要。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通過諸多案例和數據發現,許多成人的性格,行為,價值觀甚至于精神疾病都與幼時的經歷和教育有著關聯。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特別是家庭,在兒童的培養教育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靈性,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特點,這也是千百年來在教育方面一直提倡“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原因。然而,在教育行業里真正做到這八個字的少之又少,只是掛在口頭和墻壁上標語而已。我們的家長也不遺余力的做著幫兇。
商家一聲“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把孩子送進了早教機構,托輔中心,特色班,精品班,學舞蹈,學美術,學鋼琴,學繪畫……家長郁悶,為什么我花了這么多錢,孩子還是學不好?孩子也為此失去了本該在陽光下,田野里,自由奔跑,快樂成長的童年。
真正的學習是因孩子興趣而做出的順勢利導,而不是讓孩子成為為家長的攀比的資本。
正像猴子的與生俱來的天賦是攀援,跳躍,那當把猴子放歸至森林,一個有鮮花,有喬木,有高山,有瀑布的世界里,讓它縱情騰躍。狗的天賦是奔跑,忠誠。那就給他一個領地去守衛,守護著潔白的羊群像藍天下的白云,奔跑在原野里,似碧海的閃電。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天賦,父母和學校都要去觀察和發現,幫助孩子一起擦亮槍尖,在人生成長的路上,披荊斬棘,快樂向前,讓燦爛的陽光在槍尖閃爍,跳躍。
而現行的教育體制,卻又讓人不得不放棄諸多天賦和興趣。它就像一個張牙舞爪的機器,將每一個進入其中的孩子,截斷成標準的長短,打磨成標準的形狀,不留絲毫的枝椏。于是,孩子們在學校里有了重重的書包,厚厚的鏡片,做不完的作業,抬不起的頭,一直向前沖,沖向一個獨木橋和橋那端前途未知的世界。
想想我們這些人,在社會的洪流中不是也是如此么?
放卻了夢想,拋棄了愛好,埋首在工作中,碌碌而活。心中永遠充滿著夢想和現實反復煎熬的熔煉。
于是,在這種制度下,父母理智的選擇了臣服,孩子無奈的隱藏了委屈,對著叫囂的怪物機器,頂禮膜拜。
學校就像機器,培養著一批又一批標準的“人才”,跳不脫沉沉的窠臼。
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所說:“據我所知,在獲得諾貝爾獎的90多位物理學家中,還沒有一位在學校里經常考第一的。反過來思考,是教育培養了孩子還是扼殺了孩子呢?
我們當認真去反省和思考!
讓猴子做一只猴子,讓狗做一條狗,
讓孩子成為孩子!
讓我們回歸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