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簡單的鏡子
轉載請標明原作者和出處
也可以關注 我的簡書
有評論家說《惡意》是東野圭吾的游戲巔峰之作,能與《白夜行》媲美,認為《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人性的兩極就這樣奇異地直擊人心。我不懂在文學上是否如此,但就個人看書體會來說,這兩本書確實抓住我的眼球,看得停不下來,看完又意猶未盡。
《惡意》主角制造了犯罪動機的犯罪動機,為的只是被害者的聲譽,但主角的真實犯罪動機到底是什么呢?是兇手一直以來的自卑感,嫉妒感,還是他從小受母親長期仇視環境的影響,亦或者是小時候總是被欺負的無法終止的怨恨。
**讀后感
**
“惡意”原意是指不良的居心。在東野圭吾的這本書中,兇手的惡意更像是小孩子的惡作?。骸皼]什么原因,就是看你不爽”?!八劳霾皇墙Y束,而是怨恨報復的開始”是讓人覺得是對寒徹刺骨惡意的最好詮釋。
東野將人性中的很少人關注的陰暗放大到極致,讓我們不得不去正視它。我理解的兇手對被害人的惡意源自于無法釋懷的嫉妒,而深挖這種嫉妒產生的源頭是不斷的對比,讓人一輩子都無法躲避的對比。就猶如你身邊一直有一個人什么都比你好,每一方面都比你強,重點是他不只是各方面都比你好,他為人處世也比你更好,常常幫助你,在他面前你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永遠沒有發光發亮的可能。這種讓人無法躲避的對比,讓人無法超越的卓越,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無窮無盡的怨恨和惡意,當人身處這種情緒中,無法自拔時,就會像兇手一樣,為了詆毀別人的名譽,自己粉身碎骨也不怕。
細細思考之后,能體會到野野口修的那種無論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這個人的無力感和對無法改變自己命運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其實我是非常同情野野口修的,一輩子都在同別人對比,而這種對比讓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痛苦,最終讓自己墮入了深淵。
** 野野口修為什么會這樣呢?**
從野野口修自身角度來看,他無疑是個愛鉆牛角尖、愛比較的人,也是一個不會自我調節情緒的人。我一直相信上帝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和不擅長的事情。當你在某一方面不如意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換個方向,去尋找自己的優勢和優點,而不要沉浸在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無法自拔,更不要因此產生怨恨。應該對別人的優點優勢抱著學習的態度,對于別人給予的幫助報著感恩的態度。退一萬步說,即使你在所有方面都比別人差,那又怎樣呢? 可以換個圈子,你總會比有的人過的好,而且只要自己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過的開心,這不就夠了嗎?你在嫉妒別人的時候,也許有很多的人正在羨慕你呢?
從社會教育的角度來看,野野口修生活在一個總發生校園暴力、欺負同學的學習環境中,任職在一所不關心學生心理、回避校園暴力問題的學校。所有的這些經歷,都對野野口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重大影響,甚至他在任職期間,他對教育的認知是:‘’老師錯以為自己可以教給學生什么,而學生錯以為能從老師那里學到什么。重要的是,維持這份錯覺對雙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情。因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在做的事,不過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野野口修自小生活在媽媽一直在抱怨的家庭環境中,這無疑對野野口修的心理造成了傷害。在這一方面,東野圭吾也闡述了一個常見的現實情況:”簡單來說,現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書了,卻一味的逼著小孩去讀,可是由于自己沒有閱讀的習慣,所以也不知道該給孩子什么看才好,結果只能把政府推薦的圖書硬塞給他們。不過,那種書通常內容生硬而且無趣,只會讓小孩更討厭書本。這種惡性循環應該會周而復始的重復下去吧?!爆F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整天在小孩子面前玩手機、打麻將,卻讓小孩子去看書,整天罵小孩子不看書,不學習。當小孩子成績不好時,父母首先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只會認為小孩子不好好學習,不努力聽講,責備老師不會教。在我看來,孩子心理和身體的成長很大程度上還是受父母、家庭環境、學習生長環境的的影響。
** 我們的思考?**
看完《惡意》,我不禁反省,我是否會毫無來由地討厭一個人,也許僅僅是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僅僅見面的場合,這也許就產生了內心微小的惡意。是否因為一些非常小的問題,就對誰懷恨在心?
在我們生活中是否也總是這樣,對自己沒有什么要求,卻對身邊的親人有著很高的要求,是否也會在自己玩手機、打麻將的同時,要求孩子去努力上學,讀書。
我們是否因為會因為別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優秀,而產生自卑,進人延伸到一種說不清道不清的惡意、虛無縹緲的惡意,甚至產生無窮無盡的怨恨。是否總是負能量滿滿?
經典詞句
1.簡單來說,現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書了,卻一味的逼著小孩去讀,可是由于自己沒有閱讀的習慣,所以也不知道該給孩子什么看才好,結果只能把政府推薦的圖書硬塞給他們。不過,那種書通常內容生硬而且無趣,只會讓小孩更討厭書本。這種惡性循環應該會周而復始的重復下去吧。
2.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建立在一份錯覺上。老師錯以為自己可以教給學生什么,而學生錯以為能從老師那里學到什么。重要的是,維持這份錯覺對雙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情。因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在做的事,不過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3.說不清道不明的惡意,虛無縹緲的惡意,無窮無盡的怨恨
4.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我就是看他不爽
5.用盡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也要玷污日高的人生
————————————————————————————————
以下可能涉及到劇透:
**內容簡介:
**
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前一天晚上于家中被殺害,兇手野野口修很快落網,對犯罪行為供認不諱,但求速死,卻唯獨對犯罪動機沉默不語。他是否真的是罪犯?他究竟為什么要殺死自己的“好友”?警察加賀在做過一番調查之后,一位兇手是因為和被害人老婆有了一段地下戀情而殺害被害人,將被害人塑造為一個偽善的,可怕的變態作家,但一個微小的手上老繭讓加賀存疑;再調查多一點時,以為兇手是被害人的影子作家而殺害被害人,還是存在一些無法解釋的疑問;繼續調查,認為兇手因為小時候經常受被害人欺負而怨恨殺人,發現還是不對,到底是什么犯罪動機呢?警察在追蹤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往來歷史之后,警察面對案情、手法均平淡無奇的事實,卻如同墜入深淵般感受到無盡的寒意。
別人的評述
———摘自知乎
章鏵文大牛對《惡意》的解說
日高邦彥是野野口修的國小、國中同學,長大后二人同為作家,但是日高很顯然比野野口要有寫作才能,他們二人再次相遇的時候,日高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小說家,而野野口仍然籍籍無名,雖然一心想成為作家,但是這條路卻走得并不順暢。成名后的日高并沒有將野野口拒之門外,而是好心地將他介紹給了兒童讀物的編輯,為他的作品找到發表的渠道。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稱作是野野口的恩人的人,被他用鈍器砸暈,然后勒死了。
謀殺案的解決并沒有花費偵探加賀恭一郎很多的時間,當加賀發現野野口在關于案件的記錄中有幾處故意為之的錯疏之地時,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的罪責??墒?,案件并沒有由此結束。在書中,野野口一直不愿意提及他的作案動機,在加賀的努力下,我們可以看見,事實被一點點揭開,各種微小的證據,都在此時證明著,其實,野野口才是受害者。
一個偽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變態的日高形象浮現出來。他將野野口的作品據為己有,還借此成為了一個暢銷作家。他拍下野野口想要刺殺自己的錄像,收藏好留有野野口指紋的兇刀,野野口與日高邦彥的妻子初美產生了曖昧的關系,這一切都成為日高邦彥要挾野野口做自己的影子寫手的條件。為了維護初美,野野口接受了這一切,并將它們視之為命運的安排,最后,二人竟然演變成了親密的伙伴關系。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1972年,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遭人搶劫,搶匪劫持人質與警察對峙了130小時之后,主動放棄,在對他們的審判中,四位人質都不愿意出來指控,甚至還募集資金要救他們。這種在意識到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之后,對控制者的情感反轉,就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可惜最后,初美卻因為車禍而死,野野口并不認為這是一場純粹的意外,因為那個雨夜,貨車司機說,初美是忽然出現在路上的。也許,是被人推出人行道的!為了給心愛的女子報仇,為了自己應該享有的尊重和榮譽,野野口策劃了這起謀殺。他之所以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殺人動機,完全是為了那位他曾經深愛的,已經離世的女子。逮捕時,加賀才知道野野口已經身患絕癥,時日不多,調查的過程見于各種報章,野野口成為了讓人同情的殺人犯。
接下來東野圭吾將故事引導向了一個令人驚恐的方向。
這就是這本書被很多人推崇的地方,案件結束了,故事卻并沒有結束,最讓人驚嘆的排布才剛剛開始。多事的加賀警官卻并不愿意就此罷手,他認為的問題出在哪兒呢?是進入打字機時代后不該出現在手指上的寫字的老繭?還是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親密無間”?當虛偽的皮相被一層層地剝開,野野口蒙滿塵垢的心靈被加賀托在手中,捧到了讀者面前。這一切都是陰謀,沒有婚外情,沒有代筆,沒有威脅,只有野野口一年多的精心策劃和實施,這樣的費盡心機,昭示著結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個開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謀殺他的一生!
拍好錄像帶,藏好刀具,收好初美的照片,抄好日高寫過的每一本書,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以一個創作者的想象力和營造力,緩慢而又孜孜不倦地進行著劇情的設計和完善。他甚至提前毒死了日高隔壁鄰居的貓,只為了讓大家相信,日高本就是一個視生命如草芥,殘忍暴戾的人。日高已經死去,但這卻無法消磨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長的惡意!死亡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如果沒有加賀的堅持,野野口這件用自己和朋友的生命創造出來的作品,當真是一部杰作,蒙蔽所有人的杰作。“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在加賀調查當年與野野口相關的校園暴力時,他想起了自己失敗的教書經歷,他的學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卻無力去拯救他。當他問施暴的學生,為什么要打人時。孩子回答說,“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這么一句毫無邏輯,毫無道理的話,卻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住在同一個街區,上了同一所國小和國中,野野口被校園暴力不想出門的時候,日高天天找他結伴去上學。日高有原則,有正義感,從小就敢直面校園暴力,而且為人謙和,待人有禮?!安还軐φl,他總是非常親切”;而野野口,內向,膽小,為了逃避被暴力,主動去做了惡人的跟班,參與欺負日高的行動。即便如此,在日高成為暢銷小說作家之后,他仍然提攜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野野口參與校園暴力的證據之后,還幫助他隱瞞事實。單從這樣的人物關系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上?,恨意卻早已深植,圣經說,人生下來就帶著原罪,這些原罪被分為七種類型,其中之一被稱為“嫉妒”!
野野口的母親非常不喜歡那個在她看來十分低級的街區,她總是用一種高人一等的語氣數落著她的鄰居們,“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絕對不會到這里來居??!”而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跡,從家庭來說,他對日高是有心理優勢的,但是,與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的內心最無力的日子,而日高的存在更突顯了這一點。日高對他所做的一切讓他產生了極度的自卑感,可軟弱的野野口修卻連痛恨自己都無法做到,于是只能將自身的一切過錯歸咎于日高邦彥。
這種自負與自卑的結合在野野口的心中產生了強大的扭力,不甘與嫉妒讓他的心理最終變得畸形,恨意便如同生長在野野口身體里的癌細胞一樣,最終讓他迷失了自己。更可怕的是,對于野野口來說,這樣的情緒已經超越了意識的存在。在他忙于恨一個人的時候,在他忙于拼盡全力毀掉日高的一切的時候,滿腔的惡意填滿了他,以至于他已經無暇去尋找那惡意的源頭。
以下是我寫的關于東野圭吾的讀書筆記,歡迎各位前來觀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