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關注的考點
-
計算機組成與體系結構
流水線:理論公式/實踐公式;效率
存儲:
- Cache讀寫:寫直達、寫回(寫Cache)、標記法(寫主存標記Cache)
- Cache映像:直接相聯、全相聯、組相聯
- 輔存存取時間=尋道時間+等待時間(平均定位時間+轉動延遲)
- 校驗碼:CRC(檢錯不糾錯)、海明碼(檢錯+糾錯)
- 大規模并行處理機MPP(獨立存儲)、對稱處理機SMP(共享存儲)
-
系統配置與性能評價
性能指標:
- 一個指令周期包含若干個總線周期,一個總線周期(I/O時間)包含若干個時鐘周期
- MIPS(每秒指令) / MLOPS(每秒浮點)
阿姆達爾解決方案:加速比公式
性能評價方法:準確度排序,真實的程序性>核心程序>小型基準程序>合成基準程序;軟件監控/硬件監控
- 時鐘頻率法:比較片面,未考慮內存、I/O等相關因素
- 指令執行速度法(MIPS/MLOPS)
- 等效指令速度法:添加考慮指令頻度
- 數據處理速率法(PDR):對CPU和主 存速度進行衡量,不能全面反映計算機性能
- 綜合理論性能法(CTP):基于MTOPS每秒百萬次理論運算衡量,但未考慮外設
-
基準程序法:用的最多最頻繁的核心程序作為評估性能的標準程序;
具體有:SPEC基準程序,TPC基準程序
-
操作系統
進程管理:前趨圖、信號量與PV操作、死鎖問題(銀行家算法)
存儲管理:
- 頁式存儲:頁號+頁內地址;淘汰頁判斷,狀態位、訪問位、修改位;快表將頁表存于Cache上,慢表將頁表存于內存上
- 段式存儲:段號+段長+基址;邏輯地址的偏移量,地址的合法性
- 段頁式存儲:存儲空間利用率高,但效率低
- 頁面置換算法:LRU(最近最少使用)、FIFO、時間局部性/空間局部性
文件管理:
- 索引文件結構:塊地址計算
- 空閑存儲空間管理:位示圖法,“字”從1開始計算
- 數據傳輸控制方法:內存和外設數據交換;程序控制(查詢)方式(CPU反復詢問外設是否傳完)、程序中斷方式(外設傳完發中斷,嵌入式、鍵盤等低速場景)、DMA方式(請了個DMZ控制器作為助理,硬盤等場景)
- 虛設備與SPOOLING技術:通過磁盤實現
- 微內核操作系統:內核只完成OS最基本功能并在核心態下運行,其他功能運行在用戶態;提升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良好擴展性,可用于分布式系統
-
數據庫系統
三級模式-兩級映射:外模式(視圖)、模式(基本表)、內模式(文件)
設計過程:需求分析(數據流圖、數據字典、需求說明書)、概念結構設計(ER模型)、邏輯結構設計(關系模式)、物理設計;軟件工程中,ER圖是需求分析階段的產出物
關系代數:笛卡爾積(×)、投影(π)、選擇(小寫西格瑪)、聯接(相同字段等值聯接);笛卡爾積(不去重)和聯接(去重)對于重復列的處理
規范化理論:
- 函數依賴、部分函數依賴、傳遞函數依賴;
- 候選鍵:找入度為零的→找同時存在入讀和出度的;
- 范式,解決的問題包括(數據冗余、更新異常、插入異常、刪除異常);保持函數依賴分解、無損分解(是否可還原)
- 并發控制:丟失更新、不可重復讀、讀“臟”數據 → 封鎖協議:讀鎖、寫鎖
數據庫安全:用戶標識和鑒定、存取控制、密碼存儲與傳輸、視圖保護、審計
數據備份:完全備份、差量備份(完全備份之后的變化)、增量備份(上一次備份之后的變化);日志文件(變化的操作)
分布式數據庫:分片模式、分布模式
- 聯邦數據庫(FDBS):企業數據集成方法
- 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分類方法包括關聯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因果關系)、分類分析(先產生標記后聚類)、聚類分析(先聚集后產生標記)
NoSQL
- 支持存儲類型:表格/列存儲、文檔存儲、圖像存儲、鍵值存儲、對象和多值存儲
關于描述新技術的缺陷的通用說法:成熟度不夠、支持力度有限、專家較少、學習成本高、應用風險比較大
大數據:4V:Volume(數據量)、Velocity(速度)、Variety(多樣性)、Value(值)
數據庫優化:硬件系統、系統軟件(進程優先級、內存使用等)、數據庫設計(表與視圖、索引、SQL優化)、應用軟件(數據庫連接池)、分布式數據庫通信優化
-
企業信息化戰略與實施
信息與信息化:香農:信息就是不確定性的減少
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立項階段(概念需求分析)、開發階段(項目生命周期:系統規劃(系統設計任務書)、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運行與評價)、運維階段、消亡階段
信息化戰略與企業戰略的集成:業務與IT整合(BITA)、企業IT架構(EITA)
- 戰略規劃方法:以數據處理為核心、以企業內部MIS為核心、以集成為核心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結構化方法(自頂向下,逐步分解)、原型法、面向對象方法(建立統一的模型)、面向服務方法(抽象級別:操作、服務、業務流程)
電子政務:G2G、G2B、G2C、G2E
企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
- ERP(企業資源計劃),經營計劃、生產計劃大綱、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能力需求計劃、車間作業計劃
- 客戶關系管理(CRM)
- 供應鏈管理(SCM)
- 商業智能(BI):數據倉庫、數據挖掘、OLAP
- 決策支持系統(DSS)
- 電子數據交換(EDI):軟件和硬件、通信網絡、數據標準化
- 知識管理: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
- 企業應用集成:表示集成(界面集成)、數據集成、控制集成(應用集成、API集成)、業務流程集成、消息集成(異步)、共享數據庫(同步)、文件傳輸
- 企業門戶:企業網站、企業信息門戶(EIP,資源集成)、企業知識門戶(EKP,知識性內容)、企業應用門戶(EAP,業務流程集成)、企業通用門戶(全部集成)
- 電子商務:信息化三流(信息流(核心)、核心流、物流)、電商形式(B2C、B2B、C2C、O2O)
-
系統規劃
可行性分析:經濟可行性、技術可行性、法律可行性(社會可行性)、用戶使用可行性(管理可行性、運行可行性);評價矩陣
評價經濟效益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價值工程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沉沒成本)、收益、盈虧臨界分析、凈現值分析、投資回收潮
- 凈現值分析:折現、求凈現值、凈現值率(凈現值/總投入)
- 投資回收期:投入回收成本的時間點;投資回收率:1/投資回收期×100%;投資回報率(ROI)/投資收益率:運營期年均凈收益/投資總額×100%
-
軟件工程
軟件開發模型: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快速原型模型、演化模型、V模型(測試)、噴泉模型(面向對象)、構建組裝模型、敏捷開發方法
逆向工程:設計模型(實現級)→程序和數據結構信息(結構級)→對象模型、數據和控制流模型(功能級)→UML狀圖和部署圖(領域級)
軟件測試
- 測試方法:黑盒測試:等價類、邊界法;白盒測試
- 測試階段:冒煙測試,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確認測試、系統測試
運行與維護: - 改正性維護、適應性維護、完善性維護、預防性維護
- CMMI
-
需求工程
范圍:功能、行為、性能、設計約束
需求獲取方法:用戶訪談、問卷調查、抽樣調查、情節串聯版(原型)、聯合需求計劃(JRP)、收集資料、現場觀摩、參加業務實踐、閱讀歷史文檔
需求分析:SA - 數據流圖、E-R圖;OOA - 靜態圖(類圖、部署圖)、動態圖(順序圖+通信圖=交互圖、狀態圖、活動圖/流程圖) -
系統架構設計:反映系統共有結構和語義特性,并指導如何將各個構件有效地組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定義了用于描述系統的術語表和一組指導構件系統的規則
軟件架構風格:SOA(服務、構建、對象)/Web Service、ESB
軟件架構評估:
- 質量屬性: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可修改性、功能性、可變性、互操作性;
- 風險點、敏感點、權衡點
Web系統架構設計:緩存、分布式、讀寫分離/分庫、集群/負載均衡、XML/JS/AJAX/H5、CDN(視頻/下載) - Ajax:能在不更新整個頁面的前提下維護數據,避免發送未改變的信息;部分計算轉移到客戶端,減輕服務器壓力;不需要瀏覽器插件支持,輔助開發工具與開發庫較多
- XHTML+CSS:表示信息
- JS和DOM:動態顯示及交互
- XML和XSLT:數據交換
- XMLHttpRequest對象和Web服務器:異步數據交換
-
系統設計:設計模式
處理流程設計:工作流
人機界面設計:置于用戶控制之下;減少用戶的記憶負擔;保持界面的一致性
結構化設計:自頂向下、信息隱藏、模塊獨立(高內聚、低耦合、復雜度)
面向對象設計:架構模式/設計模式/慣用法
- 單一職責原則:設計目的單一的類
- 開放-封閉原則:對擴展開放,對修改封閉
- 里氏替換原則:子類可以替換父類
- 依賴倒置原則:依賴于抽象;針對接口編程
- 接口隔離原則:使用多個專門的接口對使用單一的總接口要好
- 組合重用原則:盡量使用組合,而不是繼承
- 迪米特原則/最少知識法則:一個對象應當對其他對象盡可能少的了解
設計模式:
- 創建性模式:工廠方法模式、抽象工廠模式、構建器模式、原型模式、單例模式
- 結構性模式:適配器模式(轉換接口)、橋接模式、組合模式、裝飾模式(附加職責)、外觀模式(對外統一接口)、享元模式、代理模式
- 行為性模式:職責鏈模式(傳遞職責)、命令模式(日志記錄、可撤銷)、解釋器模式(自定義)、迭代器模式(管理集合)、中介者模式(不直接引用);備忘錄模式、觀察者模式(聯動機制)、狀態模式(狀態變成類)、策略模式(多方案切換)、模塊方法模式、訪問者模式
-
系統安全分析與設計
安全屬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抵賴性
加密算法:
-
對稱加密:速度快、密鑰容易產生;加密強度不高、密鑰分發困難
- DES:56位密鑰
- 3DES:112位(2個56位密鑰)
- AES
- RC-5
- IDEA:128位
-
非對稱加密:加密速度慢
- RSA:2048位(或1024位)、計算量極大、難破解
- Elgamal
- ECC:橢圓曲線算法
信息摘要(防篡改):單向散列函數;MD5、SHA(散列值:128位/160位,安全性高于MD5)
數字簽名(防抵賴):非對稱加密算法
數字信封與PGP:發送方將原文用對稱密鑰加密傳輸,而將對稱密鑰用接收方公鑰加密發送給對方;接收方收到電子信封,用自己的私鑰解密信封,取出堆成密鑰得到原文;PGP用于電子郵件或文件存儲
PKI公鑰體系:X.509
網絡安全:WPA、WPA2
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層次:身份認證、訪問控制(自主訪問控制、訪問控制列表、強制訪問控制(MAC)、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模型(RBAC)、基于任務的訪問控制(TBAC))、系統安全(PKI/CA)
安全審計:震懾警告、幫助發現問題;木桶原則
網絡安全
-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PGP、HTTPS、SSL
- 傳輸層:TLS、SET(交易)、SSL
- 網絡層:防火墻(網絡級(更高效)、應用級(更安全))、IPSec(對IP包加密)
- 數據鏈路層:鏈路加密、PPTP、L2TP
- 物理層:隔離、屏蔽
- 網絡威脅與攻擊:重放攻擊(ARP,重新發送請求)、拒絕服務(DoS)/DDoS、竊聽、業務流分析(統計分析發現價值)、信息泄露、破壞信息的完整性、非授權訪問
- 入侵檢測:事件產生器、事件分析器、事件數據庫、響應單元;特征檢查、統計檢查、專家系統
- 計算機病毒與木馬:蠕蟲病毒(熊貓燒香、羅密歐與朱麗葉)、宏病毒(美麗莎Melissa)、CIH病毒(史上唯一破壞硬件的病毒)、紅色代碼(蠕蟲病毒+木馬)
-
系統可靠性分析與設計:避錯技術、查錯技術、改錯技術、容錯技術
可靠性指標:平均無故障時間(MTTF=1/失效率)、平均故障修復時間(MTTR)、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MTTF+MTTR)、系統可用性(MTTF/(MTTF+MTTR))× 100%
系統容錯:結構冗余(硬件、軟件)、信息冗余(校驗碼)、時間冗余、冗余附加;
- 雙機容錯(雙機熱備、雙機互備、雙機雙工)、集群系統(水平擴展) vs 高性能主機(垂直擴展):可伸縮性、高可用性、可管理性、高性價比、高透明性
- 項目管理
- 范圍管理:產品/需求管理(WBS);工作/項目范圍
- 時間管理:活動定義、活動排序、活動資源估算(三點估算法)、活動歷時估算、制定進度計劃、進度控制;前導圖法(總時差、自由時差)、關鍵路徑法(PERT/CPM,虛活動,經驗性插值計算);甘特圖(計劃檢查進度工具,無法表達任務之間邏輯依賴關系)
- 成本管理:成本估算、成本預算、成本控制;掙值管理(PV預算成本、AC實際成本、EV已完成工作量的預算成本、BAC完工預算=Σ(PV)、ETC剩余工作成本、SV進度偏差=EV-PV、CV成本偏差=EV-AC、SPI進度績效指數=EV/PV、CPI成本績效指數=EV/AC、ETC剩余工作成本)、典型偏差(會繼續偏差)/非典型偏差
- 軟件質量管理:質量保證(QA,關注過程;過程分析、質量審計)、質量控制(QC、關注結果)
- 軟件配置管理:配置項的識別、配置庫、變更控制
- 風險管理:項目風險、技術風險、商業風險;風險曝光度
- 多媒體基礎:音頻、圖像;感覺媒體、表示媒體(編碼)、顯示/表現媒體(輸入輸出設備)、存儲媒體、傳輸媒體
多媒體標準:AVS(中國數字音視頻編碼標準)、H320(窄帶)、H323(基于包交換音視頻技術)、H324(低速率網絡)
壓縮標準:空間冗余、時間冗余、視覺冗余、信息熵冗余;有損壓縮、無損壓縮;H264(視頻壓縮)
網絡技術:通信帶寬、技術成熟性、可擴充性、高投資產出
-
法律法規與標準化
保護范圍:著作權、版權:不需要申請(登記制度便于舉證)
** 保護期限**:人身權無限制,財產權有期限
知識產權人確定:職務作品,離職一年內也算公司;委托創作,無約定著作權歸創作方;商標權和專利權誰先申請誰擁有
侵權判定:作品不論發表都享有著作權
標準分類:國家標準(強制GB、推薦GB/T、指導GB/Z),行業標準由拼音首字母;地方標準DB;企業標準Q -
計算機網絡
分層設計:接入層(接入管理、計費、認證等)、匯聚層(數據包尋址、過濾等)、核心層(高速交換、冗余設計)
網絡接入技術: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ADSL)、4G(FDD-LTE、TD-LTE、UMB、WiMAX)
網絡存儲:直連式存儲(DAS)、網絡附加存儲(NAS)、存儲區域網絡(SAN,最快),IPSAN(SAN廉價解決方案)
IPv6:地址長度128位,8個16進制字段;::省略若干段0000,所以只能更有一個
綜合布線系統:工作區子系統(終端設備連接)、水平干線子系統(連接樓層交換機)、管理間子系統(樓層機架和跳線)、垂直干線子系統(連接各樓層至大樓交換機)、設備間子系統(大樓機架和跳線)、建筑群子系統(連接大樓之間)
物聯網:感知層(采集信息,RFID)、網絡層(傳遞信息)、應用層(處理信息) - 數學與經濟管理:圖論,最小生成樹、最短路徑(運力計算);博弈策略;轉移矩陣;運籌方法
-
專業英語
需求類:改進機會(imporvement opportunities)、分析策略(an analysis strategy)、需求收集(requirements gathering)、系統建議書(system proposal) -
論文
結構:
- 摘要 300~320:項目簡介及全文總概(核心論點)
- 正文 2200~2500: 簡介400600,詳細論述1200+,收尾300400
- 參與項目的情況及所擔任的主要工作:400-600字;角色為架構師、系統分析師、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闡述項目背景、內容、目標、規模、參與成員、角色等;引出之后的主題
- 主題:計劃、監控、總結,選擇1、2個重點深入描述
- 總結:描述效果,報喜更報憂
主題:
架構設計:可靠性分析與設計(系統容錯:冗余方法;軟件容錯(N版本容錯設計、恢復塊方法、防衛式程序設計);雙機容錯;集群)
軟件開發方法:模型驅動架構、面向對象建模
Web技術:測試(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可用性測試、客戶端兼容性測試、安全性測試)
-
項目管理:
- 成本、進度(時間管理)、質量
- 軟件過程改進:找出目標差距;選定改進范圍;制定改進計劃,項目、背景、內部因素進行分析,評估項目的改進建議,改進監控規劃;實施與監控;驗證與總結
- 業務流程優化:現狀調研,形成調研報告;①流程問題匯總細化(識別關鍵流程、繪制高階流程、問題匯總、量化描述);②設計優化方案(確定優化目標、優化方案設計、可行性/收益性分析);③優化方案細化及調整(實施計劃安排、保障體系調整、試運行、優化完善方案);業務流程重組(BPR)、業務流程管理(BPM)
需求:需求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