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龍首山孔子文化公園一期建設項目
霞浦,自晉太康三年(282年)建縣以來,歷稱溫麻、長溪、福寧、霞浦,為閩東北最古老之縣邑,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福寧州為府,置附廓縣,始名“霞浦”。
霞浦福寧文廟,始建于霞浦人文鼎盛、文教發達的唐代,興于宋元明清等朝代。當時縣既稱“長溪”,廟亦當稱為 “長溪文廟”。 而后人修編《福寧州志》、《福寧府志》和《霞浦縣志》時,均習慣稱為“福寧府文廟”,并非霞浦有“福寧府”后才有文廟也。據《霞浦縣志》載:“府文廟,在府儒學左。宋初在治東保明寺左。慶歷三年長溪令杜樞移菱湖。元祐三年馬康侯移之東郊建善寺。慶元五年黃龜朋復歸之菱湖,廟學并建。歷代之修學者必謹修廟,……考舊志,至正二年大成殿圮,九年冬州尹王伯顏重建。明正德十一年移舊御史臺。嘉靖間知州夏汝礪于戟門外鑿泮池,州人林愛民為記。萬歷十七年災,知州史起欽重建,學正鄞縣余寬為記。四十六年仍歸菱湖。清 康熙 四年、 三十二年、四十二年、亁隆十九年、四十九年,相繼重修。道光 二年夏,因風圮,知府福成、知縣張富經議修未就;三年春知府王蘊葵拆卸重建,大殿煥然一新。民國紀元后,復傾圮未修。” “縣文廟,在儒學左。創建年月悉同府廟。”
據考證,霞浦當時“廟學并建”的福寧文廟,規模宏大,占地面積大約包括今霞浦體育場、實驗小學、實驗幼兒園在內的數十畝場地。新中國成立后,霞浦解放初期,黨和人民政府為了發展教育事業,將該場所用以建設學校和縣體育場。2012年,在習近平國家主席的倡導下,中國文化進入了國學優秀傳統文化大復興的新時代。霞浦城鄉實踐儒學思想文化蔚然成風。經多位縣人大代表建議和縣政協委員提案,霞浦縣委縣政府遂決定將原“霞浦龍首山森林公園”用地提供給霞浦縣儒學實踐慈善會(原名霞浦縣儒學實踐研究會),由其負責籌建“孔子文化公園”,并重建福寧文廟落地于龍首山孔子文化公園內,作為霞浦國學文化復興的里程碑。
霞浦孔子文化公園,按規劃總投資近2億元,占地面積近100畝,總建筑面積近1萬平方米。第一期建設工程項目——福寧文廟(孔子大成殿),占地建筑面積5400平方米,總投入8000萬元。主要建筑物有——大成門、大成殿、浮雕龍柱、文化一柱、孔子像、四配像、72弟子像、御路石高浮雕海水龍紋樣青石、月臺欄桿、須彌座及其配殿等附屬工程。
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儒學思想精髓,發展霞浦旅游文化事業,誠望熱愛鄉土、虔誠孔圣先師的有識之士和各方信眾賢達,為恢復霞浦福寧文廟昔日雄姿,牢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子孫后代,傳承經典,慷慨解囊捐助,結善緣做善事,功德無量蔭子孫。樂助者,舍無虛擲,福不唐捐,待福寧文廟圓成之日,樹碑立冊,芳名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