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心理學的諸多理論最初都來源于西方,目前所運用的經典的心理咨詢模式和方法也都來源于西方,因此西方人一度認為我們中國人沒有心理學。但隨著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少西方心理學家都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所滲透出的心理學要素,如“原型心理學”的創立者黑爾曼(James Hillman)博士曾說過“太極圖就是一種重要的原型意象,它不但屬于中國,而且具有普遍的世界的意義。對于中國文化,原型心理學家有著由衷的敬意。”而國際“愛諾思基金會”主席利策瑪花了40年的時間完成了對《易經》的心理學分析,此后“愛諾思基金會”每年都舉辦兩次世界范圍內的“易經心理學研討會”,這是中國文化影響世界心理學發展的一個例證。
? ? ? ?哲學上的思考往往會直接或間接地左右心理學的性質、發展方向與最終目標,中國傳統文化積淀了千萬年的傳統性思維、民俗性想法、集體的價值觀念,昭示著一個古老民族千萬年的智慧,在其傳統的哲學理念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對中國人心理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致虛極,守靜篤”以致實在、淡然的心理學態度
? ? ? ? 道家學派所推崇的“虛靜”之道與養生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老子提出人應該“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以達“道”。這里的“虛”不是指空虛,而是指一種寧靜的清虛狀態,而這里的“靜”也不是指死寂的沉靜,而是指動中有靜,一切自有盡頭,我們應該在靜處品味人生[1]。那么如何才能“致虛極”呢?老子說了“守靜篤”,這里的“篤”指的是實在,安靜下來,守住內心的信念,守住實在。老子認為,真正的靜是實在的,踏實的,因此,能守靜的人自然就會形成實在、淡然的態度,也就會形成十分舒適的心態。莊子延續了老子的思想,并將虛靜與養心、養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莊子曾提出“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其德全而神不虧”的觀點,得出了“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的結論[2]。
中國的禪學也十分強調 “居靜”,要求參禪者居住在簡樸、安靜、清潔的居室,坐禪養生。通過坐禪達到無心、無我的狀態,同時通過坐禪也可以治療身心疾病和神經癥,如睡眠障礙、頭痛等頑疾,消除現代人的不安和生活中的種種壓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提高身心的適應感。
? ? ? ? ?此外,“虛靜”也是一種內向的思維方式,它讓我們的心智進入一種忘我的安靜狀態,通過安心靜神的方式回到人的先天本然。受道家思想影響頗深的中醫經典之首《黃帝內經》里有句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因此,如若掌握了“虛靜”之道,任何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也就無從而來,入靜是我們最根本的養心智慧,也是我們今天可以用于心理咨詢的一種較好的咨詢和輔導方式。
二、挫折教育思想中滲透自我解脫、坦然面對逆境的心理境界
? ? ? ? ?中國傳統哲學理念中也蘊含著許多挫折教育思想,如《周易》中“否極泰來”、“無往不復,無平不陂”的理論,從中我們可以汲取出一種正確面對挫折的思想,感受到一種自信、樂觀、淡然的心理學態度。再如《孟子》中“故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段儒家經典語錄中蘊含著豐富的挫折教育理念,我們從中可以汲取出一種主動迎接逆境、對自身加以磨練的精神。此外,從“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思想中我們也可以汲取出中國人的一種自我解脫、坦然面對困境的精神。
? ? ? ? ?現代人的焦慮、不安、壓力往往就是來源于他們對已有的或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挫折的無法承受,而這些負面情緒往往又是因為人們內心過于執著。肩上背負太多,手里提得太重,心中裝得太滿,這樣怎能不感到壓力和痛苦呢?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告訴我們在這些貪念、這些挫折面前要學會“放下”、學會“解脫”?!独献印肪耪轮杏芯湓挕俺侄蝗羝湟选保f的就是有的東西拿在手里會不斷溢出,這時不如不要,否則會無限增長把自己埋掉[3]。同時,佛家中所說的“酒、色、氣、財”皆是“貪、嗔、癡”,也是教育人們不要被自己的貪心所埋沒,該放下的就要放下,順其自然,不強求、不過于執著,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
三、于倡導自省的哲學中體察“盡心—知性—知天”的內省路線
? ? ? ? ?中國傳統哲學倡導自省,儒釋道文化中都體現了這一點。道家強調“靜觀玄覽”,以此達道,突出人的內斂與自省,重視個體的悟性。同樣,佛家文化也強調內省,佛教凈土真宗派的思想中蘊含著自省內觀的理念,它強調人應該在自我的成長和發展中努力觀照自我的內心,反省自我的人生經歷,認識自我的“過”,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認知而求得解脫[4]。
? ? ? ?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省呢?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的內省思想路線。在此路線中,“盡心”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努力思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反思;二是指在自己的人生中盡力始終存善,這里的善包含四種善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爸浴敝饕侵噶私庾约旱淖匀槐拘裕瑥摹叭?、義、禮、智”等方面發揮自我本能的善端。最后的“知天”更多是指順應自然,了解“天”是自然之天,也是必然之天,它存在著不以人的主觀好惡為轉移的某種必然性。當然這里的“天”,既不是蒼蒼的自然之物,也不是所謂的“神”,而是人倫化了的類似于“誠”、“善”、“仁”等的道德性?!吨杏埂分杏小罢\者,天之道也”,“誠”是天的本性、本質,同時也是人的本性、本質,所以天與人在本性上是合一的。因此,“盡心—知性—知天”的內省路線就是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內心的思考、省察能力,認識到自己先天的善性,而當我們自覺到自己的善性后,就能體察到天地萬物存在的必然性和神圣性了,以此就會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不再有諸多的煩惱和困惑了[5]。
四、遵循自然法則,天人合一以達內心的平衡與和諧
? ? ? ? 中國傳統哲學,從其根本上來看,也是一種自然哲學,它對天人關系、道器關系、常變關系的論述體現在很多方面,我們傳統的政治哲學、藝術哲學、人生哲學也都蘊含在這種自然哲學中。
? ? ? ? ?孔子在《易傳》中以天道、人道、地道來認識天人關系,強調人與天地參,即“天地設位”,人能“觀其會通”。在《文言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能真正做到這些的人無不是依據天地自然規律,參與天地自然變化之人。《中庸》則進一步發展了孔子這一思想,認為人性都應依循一定的自然規則,這一規則就是“中庸之道”,它是天地間萬物生育繁衍之本,也是人類心理和諧之本,是人的最佳平衡狀態[6]。
? ? ? ?道家更為張揚自然主義思想,主張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為一。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他主張保持和發揚人素樸的原有的自然本性,提倡返樸歸真,強調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應與自然相協調一致,不能違背自然,更不能破壞自然的和諧。人們不僅要“知常”、“知和”,還要“知足”、“知止”,認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適可而止,自我滿足[7]。
? ? ? ? 禪學則將自然視為修禪的最終目標,其本質就是要人養成自然的、適應的人格,做到自由自在、單純樸素、身心調和。《云門文偃禪師語錄》中有這樣一段問答,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春來草自青?!边@里的回答體現了宇宙天然造化的狀態,這就是自然,人心也應如此,不焦不躁,不執著。佛家哲學主張適應、隨緣,著眼于目前和當下,順應自然,處處是道的觀念。這樣的思想能指導現代人實現自我心理的調適以促進心理的和諧,保持內心的平衡。
五、獨立、自信,“內圣外王”之理想人格的塑造
? ? ? ? ?心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理想人格的探討,心理咨詢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理想完美的人格,而人格塑造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內容。與西方哲學相比,中國哲學幾乎以研究人生問題占它的全部,中國哲學本身就是人學,關于人生問題的研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修養學說和理想人格理念。縱觀中國傳統哲學,關于理想人格培養和塑造的思想博大精深,對天人關系、人生價值、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的關注,始終貫穿于中國哲學發展之始末。
? ? ? ? 儒家哲學最為關注的就是人格的問題,無論是孔子,還是他的弟子孟子和旬子,都非常重視對人格問題的闡發,他們對于天人關系的論述,對于人性問題的揭示,對于道德倫理的設定,其最終落腳點皆在解決理想人格的構建問題。儒學中所探討的理想人格首先就是要獨立、自信?!墩撜Z.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其中“立人”和“達人”都是以“己立”、“己達”為前提。《論語.衛靈公》中“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將“求諸己”與“求諸人”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透露出孔子對獨立、自信人格的尊重和追求[8]。道家文化中也十分強調人格的自信、獨立,《老子.二十二章》中“夫惟不爭,故天地莫能與之爭”。對于那些爭來爭去的人,老子認為他們多半不自信,自信、獨立的人才不爭,只有不爭,所以天下才不能與我爭。
? ? ? ? ?除強調獨立、自信外,儒學中的理想人格還要求我們進行內在、自覺的品德修養,也就是要 “內圣”,這里所謂的“ 內圣”就是通過內省等修養方法,達到“圣人”所具有或應有的品格??鬃铀f的“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曾子所說的“ 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強調人們要在日常的生活不斷向內反省,將自己與“圣人”相比,反思自我的言行是否有不對的地方,從而進行自我批判,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內足以修身齊家,達到最終的“內圣”。
? ? ? ? ?此外,儒家還強調修身者的積極入世,外足以經世治國,也就是“外王”這是一種經世原則,也是一種人生理想。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念中我們就可以剖析出這種“外王”的精神,它強調個體對于社會的融入性,強調社會責任感。如果人在修身時注重人格氣節,在經世時重義輕利,那么個體在社會中才不會遇到過多的煩惱和挫折,才能最終達到內心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9]。
? ? ? ? ?中國傳統哲學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心理,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是一個民族共同具有的、穩定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素質。這些理念對當今人們的自我修養、自我心理調節而言,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也仍將發揮它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少農,修身讀老子[M],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2007年1月
[2]李玲孺,王琦,劉銅華,淺談傳統休閑養生的內涵[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3年第26卷第3期
[3]徐光興,心理禪-東方人的心理療法[M],文匯出版社,2007年3月
[4]康中乾,王有熙,中國傳統哲學關于“天人合一”的五種思想路線[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1月第40卷第1期
[5]邵漢明,劉輝,王永平,儒家哲學智慧[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二版
[6]霍如濤,道家和諧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8卷總第27期
[7]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M],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8]馬兆娣,論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現代意義[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