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自己又有了一個新的發現,就是,我在聽別人的一些話語的時候會有一個預設的立場,或者以為他會覺得我怎樣,所以說了這句話,但其實對方并沒有這個意思,只是一個善意的提醒。
未來五天我還去培訓,離開辦公室,所以手頭上的一些工作,就需要交接給同事。我的上司大姐她一如往常粗聲粗氣扡說:“你手頭上還有什么事情沒交代的,趕緊跟我們交代啦!“
當我一聽她這么說的時候,我心底里的一個想法就是:“她這么說是認為我沒有把事情交代好,她在這怪我沒有做好這件事情,才會用這語氣跟我說話。“所以我也以粗聲粗氣的方式回應她(我平時說話是柔和的)說:“我課程的事情,吳同事都知道的。他知道怎么做的,他不像你和招同事什么都要交待清楚才知道做。“(言語之下是滿滿的自我保護)
于是大姐問:“真的嗎?你上次不就是有事沒交待別人要打電話給你才知道嗎?“我才想起上一次是課程的記錄,沒有傳給同事,所以他才問我。于是馬上聯系外教說明未來幾天不在辦公室,相關的事情請他和吳同事對接。
然后,大姐說了一句:“我只是好心提醒你別忘了一些東西而已。“
那一刻,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對別人說的話最先反應的是:猜測了別人是帶著責怪我的立場來說話。于是回應別人的方式語氣中是帶刺的。但其實對方只是一個好心的提醒。
曾經我自己也經歷過好心提醒別人,卻被人誤解為責怪她的意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誤解?責任在于說者還是聽者?或者是緣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