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抑郁癥。熟悉而陌生的字眼。
因為考證,十年前就曾遇見。
再后來,周圍若有若無地出現過,
因為失戀、因為產后,
因為各種不順。
待我知曉時,往往時過境遷。
的確,在很多人心里,
生病似乎是一種錯。
為此也就埋得更深,
一個人獨自行走,更為艱難。
事實上,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
心情低落、“抑郁”等癥狀。
但真要夠到“抑郁癥”這個程度卻不容易。
如傷風感冒般情緒會有起有落,
不為人知的無助和苦悶,
大多數在不同的階段都可能有過。
更為極端些講,在心理學家眼里,
人類只分三種:
神經癥、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神經癥”的
間歇發作區間內,
抑郁也好,抑郁癥也罷,
都是我們人類的一種狀態而已。
那么,抑郁癥到底是如何定義的呢?
百度百科的定義:
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
為主要臨床特征,
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
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
長者甚或數年。
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的傾向,
每次發作大多可以緩解,
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今日研習,學習關于一例抑郁癥案例督導,甚有收獲。
求助者主要的表述內容有:
對其父仇視
對親密關系挑剔
對工作難以適應等等
呈現出大量的負性評價,
并產生不滿情緒。
?
即便如此,督導老師卻探尋到了不同的視角,開啟了對于此類特質患者自助的突破點:
1、權威人物(重要他人)的正面示范。相對于其母親自小的負面示范,督導老師建議心理咨詢師給到其正面的各種示范,讓其學會用正面思維觀測人事。
2、處處挑剔的后面,體現的是案主對周圍細節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此種能力若調整為感受細微美好的能力,將是多么大的轉變呢。
3、對肌膚之親的敏感和不適,恰是其對親密關系的敏銳與期待。相對于冷漠,敏感至少還孕育著渴求的希望。
4、十五年的職業生涯完成100萬的獨立購房,體現了案主相當不錯的生存技能。
5、離開母親一個人居住,展現了其積極求變的愿望。空間上隔離負能量,的確是改善情緒的良好嘗試。
6、對理想工作、伴侶以及婚姻的要求,展示了女主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盡管現實感有些缺乏,但看得出她體內跳動著一顆年輕的心。
7、為了走出困境,持續求醫、作咨詢,十幾年都未曾放棄,展現了其強烈的求生渴望,懂得尋求專業幫助,而非簡單地結束生命。
……
以上這些可以看到來訪者大量負性思考的同時,卻總有一股強烈的“生命力”偷偷溜出來,隨著癥狀的嚴重,有些點開始下滑,但依然不失為未達成咨詢師輔助其“帶著問題過得更好”的較好出口。
下一步努力:
讓來訪者“看見”自己潛在的巨大能量,
特別是讓他學會如何使用好這些正向能量,
不斷練習直至像使用負性能量般自動化。
生活中的啟示:
1、為孩子做正向示范
2、凡事都有兩面
3、增長發現“美”的能力
4、放下過往執念
5、遠離負能量
6、保有敏銳強大的生命力
7、用不同視角找答案
8、創設抱持的環境
……
或許還有更多,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