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那么幾年前,“二次元”作為一個概念仍為大眾所陌生,圍繞其而生的除了相關從業者,則是為數眾多卻很少見光的真愛粉。正如搖滾之初常活躍于地下,如果說live house是搖滾的地下,網絡和漫展則是“二次元”們的地下。相伴而生的,“二次元”往往與“宅”聯系在一起,而“御宅族”在其原語境——otaku,熱衷于亞文化的人——中又往往帶有貶義。沒錯,“都多大了還天天看這些小孩子看的東西”這樣的帶有偏見的責備也應運而生,反觀今日滿大街的“二次元”以及某些方面的過渡消費,如此180度的反轉確實值得令人深思。
但你我不能否認的是,現在“二次元”很賺錢啊。
但不論怎樣受歡迎,不論夏達在春晚上露面,不論像“吐槽”“萌”這樣從“二次元”而來的詞匯多么大眾化,不論《龍珠》和《圣斗士星矢》是多少人的童年回憶,不論《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多么正能量,似乎仍有不少聲音認為“二次元”很幼稚——畢竟也很容易賺那些“阿宅”的錢啊。
像《閃光少女》這樣的電影卻并不是這一場繁華游戲中的勝者,因為它自然而又不自然地站在了這場游戲之外,它不只是借大IP借“小鮮肉”跟風圈錢,它只是借了大IP賣起了“二次元”的情懷。
沒錯,誰說二次元就一定是“宅”,誰說二次元的“阿宅”就一定是“肥宅”,誰說二次元就一定很“喪”,電影借角色之口已經表示,二次元最討厭“喪”。
如果不只是“宅”,“二次元”還包涵著什么?
記得之前看本鄉奏多的綜藝,本鄉奏多一天寧愿不出門而去搗騰高達模型,而且以一手熟練技工的技術組裝改進模型,頓時彈幕飄來滿屏“技術宅”。
嗯,你說本鄉奏多這么一個二十啷當歲的小伙子,整天不出個門去當什么“阿宅”,是不是真的很“喪”?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對高達熱愛到無以自拔的少年。
真正的“二次元”,是一股子的“熱愛”,愛到深處,哪還有時間跟你去酒吧玩骰子,哪還有時間跟你去迪廳里嗨整夜,哪還有時間跟你去奔赴一個又一個飯局?
《閃光少女》中的502寢室4人組,每個人對“古風”愛到熟讀硬啃各類古籍,尤其是小露,看起來只是一個深陷“二次元”的cos少女,卻是網絡上大名鼎鼎的up主“千指大人”,琴技超群。
“二次元”跟“民樂”的相似之處,大概都是小眾而又備受所謂“主流”鄙視,而“二次元”中的一個分支——“古風”——又是兩者的完美結合,電影這樣的結合確實有蹭兩者熱度的意思(畢竟電影對兩者的理解都未免有偏頗),但在漫畫夸張的表達方式中,電影賦予了國產青春片一種少有的清新和熱血。
“二次元”是什么?當女主角陳驚想放棄民樂團時,502寢室四個少女的悲傷、不甘與憤怒,以及每一句對陳驚的質問,無不也是對觀眾的質問——我們所做的事情,如果一點都不熱愛,我們這么久來是為什么要堅持?
這是“二次元”的吶喊,也是青春的吶喊。
受夠了近幾年劣質青春跟風片的無表情演技和審美疲勞,《閃光少女》為我們帶來了一段充滿熱血與淚水的青春回憶。人生的大風大浪還沒刮過來,而這些點點滴滴對于我們十幾歲的青春而言,哪一個會是廉價?我們的民樂,我們的“二次元”,我們的“古風”,我們的友誼,最重要的,我們所珍視的一切“羈絆”,就是我們的大風大浪;就像男女主角一樣,哪怕平時看起來再普普通通,認真做起自己熱愛的事情時,一直都是那么閃著光。
沒錯,別忘了,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拯救世界的從來都是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