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忙著改稿子、畫畫、種花,沒寫字兒,把這篇約稿發一次,多多給我留言吧。
2016年3月,Kindle Unlimited電子書包月服務在中國亞馬遜剛上線,一塊錢試用一個月,我馬上試了一下,品種不算太多,可選余地還不大。
當時朋友圈在轉“在貝加爾湖畔隱居六個月所需要的書單”,我說,只要有電、有wifi,帶一部Kindle、辦個KU包月,隱居多久都沒問題。朋友質疑,只用Kindle不覺得太單調嗎,不如各種精裝平裝實體書在手摩挲有感覺吧?
剛用KU,沒說啥,又不是真要收拾行李去隱居。到6月份我辦了KU包年,用到現在也快一年了。若再被問起,我會回答兩個字:足矣。
KU上線一周年,更新勢頭明顯,目前總書目已逾67000本,包括6000多本進口原版書。暢銷品種很多,經典長尾書也不少,相對小眾的進口英文讀物越來越受青睞。KU注冊用戶增長迅速,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和英國的第三大市場。
KU使我們讀得更多。近一年中我通過KU借閱了大約250本書,讀完的大致在160本上下。自我提升類、通俗小說、養生等閱讀較為輕松的圖書,用KU再合適不過,快速瀏覽,把其中最核心、最有用的內容做標注,摘錄做筆記,效率高效果好。
KU提供不同的選品,形成選書功能。兒子學校要求統一閱讀海明威《老人與海》時,我在KU借了四個譯本,充分比較后選定譯本,再給孩子買紙書,選得篤定心安。
KU讓我們讀得更快。不用考慮湊單免運費,不用等待快遞,不用心疼價高不用等特價等活動,想看就看、立馬下載。“書非借不能讀”,這不是要克服的借口,而是應順勢的人性,我打開Kindle多半是優先看借的,新起了興致想要再借時,也會敦促自己快看快還快更新。
KU讓閱讀成本更低,突出體現在優秀原版少兒讀物上。進口繪本實在是很貴,好在彩色的Kindle電子書可以在手機、Pad、PC上使用,效果不輸紙書。亞馬遜官方數據顯示,用戶使用KU半年后,平均閱讀量比之前半年增長約50%,平均閱讀速度提升超過2倍,少兒類提速更明顯。
KU這種包月服務,很有點兒像公交月票、公園年票,挺適合中國人那種“反正已經花了錢,不看白不看,不去白不去”的心態,無形中會促進閱讀習慣的養成。即便不用包月功能,Kindle電子書仍然具備比紙書讀得更多、更快、更方便、更便宜的優勢。2016年,紙電同步覆蓋更多出版機構,可以說,Kindle促進了電子閱讀在中國的發展,且潛力無限。
幾年前我曾認為紙書必將被電子書取代而滅亡,像馬車被汽車取代、進博物館。現在看多了幾年,電子書與紙書的閱讀體驗差別體會得更精微深入,覺得紙書與電子書可以分別滿足不同的閱讀需要。紙書會萎縮、會調整、但不會滅亡,就像汽車再多也不會徹底滅了自行車,網絡再發達還是有人聽廣播。說到廣播,不是還有勢如破竹的有聲書嗎?結合、升級,人最深層最基本的能力和需求其實都沒有變。
亞馬遜統計數據顯示,Kindle用戶喜歡收套裝(我認為是屯著方便,真看完的未必多),喜歡自我提升類等快消品,紙書讀者鐘愛經典、散文、國學等慢讀類圖書。像工具書、教材、經典等需要多次閱讀、前后翻動的,或有收藏價值升值潛力的,或適合慢慢品味、一行行砸摸著讀的書,都還是更適合紙質。
或許是人的潛意識里認定紙、墨耗費大量能量,捧著紙書就應該比電子書讀得更鄭重些,或者對印刷品的文字要求比對屏幕文字更苛刻些。我這兩天正在處理中的一本稿子,看紙稿覺得文字淺淡松散簡直看不下去,而在電子版上做編加時,卻覺得也還過得去,這大概就是源于習慣性的閱讀期待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書規避了地理上的差距,二三四線城市的讀者同樣在第一時間看得到新書上線,不再需要等待實體書一級一級鋪到地方書店,也不用網站下單后多出幾天時間等快遞,不管人身在何處,下單立達,想必大大有利于讀書的積極性,也使得一浪浪的閱讀風潮更加全國同步。電子書還不占地方,現在都興“斷舍離”,一架子一墻一柜子一箱又沉又招灰的紙書可是最難收納的。
Kindle有很多E時代的便捷功能我都沒用過,真就只當最簡單的“書”去看,用了幾年了,才嘗試用了個“標注”。2016年12月增加的生字注音功能,還是兒子先發現的。人再有文化也不可能認識所有漢字,尤其讀古文。以往刻意查字典的功能終究還是不便,生字注音很不錯,無需停頓,眼睛一掃就一并攝入了。我反正由此默默發現了不少以往并未讀準的字,感覺沒動腦子就讓文本更清晰了,好像眼鏡度數突然降了二百度,尤其小說里一些對話,效果明顯改善。
對處于字詞積累期的兒童、青少年來說,生字注音功能更是潛移默化,認更多漢字就能更精準地把握漢語,功德無量。大概是中文用戶越多,越能促進技術開發,提高用戶體驗,良性循環。想起早年間Kindle還沒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只能海購回來刷系統的情景,恍如隔世。
Kindle的軟硬件都走在了前面,只是跟出版方、跟作者的對接方面,可能還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我有個作者朋友,在讀者群一再說自己從沒收到過電子版版稅,故要求讀者們只買紙書。有人起哄說我們看Kindle版的人實屬打劫,我忍不住爭辯了半天,強調我們買的是正版電子書,清白無辜。
然而我也清楚,電子書的盜版比紙書的盜印更為猖獗,作者的權益確實很難保障。畢竟,紙質盜版書大多還能摸得出區別,早年電子書不過是掃描文件,或是錯漏百出的錄入,通通影響閱讀,讓很多人嫌棄,而改買正版。可盜版電子書那是一點區別都沒有,轉換起來也幾乎沒成本。先不說定價低、分成少、數據難透明等,僅盜版這一條,就是邁不過的溝,要獲得更多作者的信任和授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