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都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親愛的安德烈》
作為家長,你愿意和孩子交流你的想法嗎?你愿意試著了解孩子的世界嗎?包括你認為爛透了的音樂。
作為孩子,你愿意與父母交流你的想法嗎?你愿意試著了解父母的世界嗎?包括你認為糟透了的保守主義思想。
愿意,但是途徑呢?
我想,《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會給你答案。
媽媽與孩子的書信交流,看的我覺得與這本書相見恨晚。
它似乎道出了少年時我的種種瘋狂想法。
它也讓我開始理解,一個母親面對孩子小深刻時的欣慰,面對孩子小青春時的好奇,面對孩子小瘋狂時的擔心。
(一)
媽媽,我想你是忘記了,你也曾經孩子過……
“哦,我的天哪,你的房間怎么不知道整理?”
“還在玩兒,怎么不知道找點事做。”
“看一眼你的日記怎么啦!你有什么是不能讓我知道的?”
“這是什么歌?亂七八糟的。”
每每聽到這些,我都會想,媽媽,你是不是忘記了,你也曾經孩子過,你也會有貪玩的時候吧。你也會想就這樣什么也不做,慵懶地過一個周末吧。你也會有覺得你的爸爸媽媽怎么就不理解你的時光吧。你也會有你的偶像吧。你在像我這么大的時候,又有怎樣地不同呢?
自由,我想要自由。
少年時,我這樣想。
聽到這樣的心里話,其實意味著這個站在父母面前的人兒,不再是那個整天黏在父母左右,時刻需要父母照顧的小屁孩兒了。年少清狂,無奈規則太多,束縛太多,難免顯得礙手礙腳。
但是,什么才是自由?
也談自由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上的荊棘。”
“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們最終極要負責的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親愛的安德烈》
無拘束?隨性?還是放任自流?
哪一種是真正地自由?
無論選擇哪一種,你都需要對自己負責。因為最后,你終將獨自面對。
年少,不懂責任,不懂付出,不懂傾聽,不懂選擇。總覺得大不了重新來過。
卻不知道“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都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人生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不回頭的‘卒’。”
只不過,年少時你認為的嘮叨和你所有的不耐煩,都是父母在默默幫你扶正軌道的付出,不愿意你后悔而已。
人越長大,肩上的責任越重,少年時所想的自由,就顯得很沒道理了。
不是做不到,而是身不由己。
身不由已不等于負擔,不等于無奈,不等于不愿意。
肩上的責任是甜蜜。
現在,我這樣想。自由,應該是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對于肩上的責任,我想說,我都愿意承擔。
繁忙的工作中,發現了自己的“小宇宙”。
和爸媽聊天時,捕捉到了那種“小幸福”。原來他們也曾和我一樣,貪玩、任性,有小秘密,有自己崇拜的偶像。
突然發覺,其實父母是愿意走進我們的世界的,只要我們愿意將心門打開。
要自由,就不要把心鎖住。
彼此說一句“我愿意走進你的世界。”
(二)
父母對于孩子來說像什么?
父母是我們居住的舊房子。
不得不承認,龍應臺的這個比喻很精彩。
我們不會對房子那么在意,因為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不會因為一點磕碰就會說“對不起”,不會因為它遮風擋雨就會說“我愛你”。
父母就是那個一直跟你在一起卻又不敢靠的太近,只等你走過來的那個人。
兒時,你可能覺得父母高高在上,說的話都是圣旨,如有違抗,屁股開花。
也許你還不曾發現,伴隨你的長大,父母變得越來越謹小慎微。
為了保護青春叛逆的你,他們說話很小心,生怕一句話就點燃你那顆脆弱易怒的心。
為了不打擾正在實現理想抱負的你,他們忍著牽掛守著電話機。
為了不麻煩正在工作的你,他們即便步履蹣跚,也會說“我很好,請放心。”
作為孩子,好想擁抱著他們,說一句:我愿意走進你們的世界,也歡迎你們走進我的世界。
愿意走進你,想聽你少年叛逆的故事,想玩你兒時玩過的游戲,想聽你愛的歌曲,想了解你曾經迷過的偶像,追過的電視劇。
也歡迎你走進我的世界,這個世界在你眼中也許天馬行空,有點不接地氣。別不適應,這里向外與世界接軌,向內與我心靈相通。
當然,我還是會有小秘密的。
請理解,并把它交給時間,都說時間是最好的答案,相信時間會將它們一一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