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在機關處室借調已一月有余。
雖身處同一棟樓,不同處室的忙碌程度卻差異很大。我所在的部門,恰好處于地獄模式。
城市發展進入了存量階段,一切基于增量邏輯的路徑依賴不再行之有效,政府部門也陷入到了無休止的內卷內耗中。最直接的表現為,曾經處室的核心工作是建設項目的審批,俗稱“辦件”,如今辦件數量驟減,但來自多方的任務督查卻與日俱增——因為當下各類基礎設施的服務并不能真正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且這種差距無法單純依靠大興土木來解決。此種變化,從政府部門逐層傳導至規劃設計院,引發規劃設計行業巨變。能輕易產生價值和財富的增量時代一去不返,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工作難度劇增但收益驟減。
當下政府規劃部門業務處室所面臨的壓力來自各方面,既有上層的督查任務,也有平級行業主管部門的意見分歧。上層的督查任務,來勢洶洶,前一天布置的任務,第二天早上便要成果,通宵達旦無可避免。成果一般是給主管領導提供“文字彈藥”,以便在更高層次的會議上能夠從容應對,不至于啞口無言。另一方面,高層次會議上的部門發言,實際上是一種話語權的體現,其壓力來源不僅是上層,更是來自同級別部門的裹挾。
由于規劃部門本質上是個綜合部門,在推進落實規劃的過程中,難免受到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影響。規劃引領,說易行難。尤其在高層次會議上,當行業主管部門繞過規劃事權,直接從行業管理的角度發表意見,很容易造成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后果,令規劃部門陷入被動局面。
實際上,這種部門間的博弈與掣肘是雙向的。上位規劃的部分要求,由于缺乏對實施條件的考量,往往令行業主管部門陷入被動執行卻難以推動的困境。而行業主管部門由于缺乏規劃層面的系統性思維,常常不假思索地落實直屬領導的要求,化身通往規劃藍圖的攔路虎。
在存量時代,民生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同部門間的條塊分割,大大降低了治理能力。
部門間的分歧博弈,令合力難以形成,政府部門的力量內耗在話語權的爭奪上,并將壓力傳導至規劃技術人員。
站在政府部門的角度,每天雜事繁多,又要快速響應對時間要求極為緊迫的上層督察和部門博弈,將技術支撐的重任向下傳遞無可厚非。
站在技術部門的角度,政府下達的任務只是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且幾乎不產生真實產值,自然無法將所有技術人員都放在快速響應上。
解決兩者目標分歧的途徑之一,是提前儲備,通過在各領域的深度積累和滾動更新,能夠實現面向常規問題的快速響應。但另一部分非常規問題,只能依靠應急式的加班。
在處室的第一個月,是應激的一月,走出了舒適圈,卻少有時間思考。
破局之法,或許本不存在。
大勢滾滾,無人能獨善其身。
真正的改變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