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晚時,幾個同事在討論當初誰誰誰通過研究生導師的關系進了某個很牛的公司,話語中又是不滿,又是不屑。我扭過頭插了一句:“關系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彼麄児烙嫯斘沂窃陂_玩笑,有個同事回了句:“啥啊,還實力?!?。我問:“你當初為啥沒找到那樣的導師。”他說:“你這是在抬杠,這種事其中的偶然因素太多了?!蔽医又f:“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此話一出,他們覺得更扯淡了,各自歪嘴笑了笑,繼續吃飯,談話到此結束。但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認真的。
美國的常春藤名校,包括哈佛、斯坦福這樣世界的頂尖學府其實都是非常歡迎和看重校友推薦的?!都埮莆荨防锞陀羞^這樣的情節,美國總統的幕僚長為了讓兒子上斯坦福,就找了一位知名校友寫推薦信,最后成功被錄取。請問這算不算正大光明地拉關系、走后門。
“關系”分兩種。一種可控,如研究生導師是某知名大教授,這是可以通過努力達到的。這讓我想起了李笑來老師提到過的一個觀點:要想遇到貴人,自己首先得是個貴人。想得到優秀的人的認可和引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當然是個人實力的體現。另一種是不可控的“關系”,如某人的舅舅是某大公司的老總,這是出生時就決定了的,再怎么努力你也不能讓一個不相干的人成為你舅舅。這種“關系”是完完全全的概率事件,拼的是運氣,就類似一個人的長相和身高,沒得選。但在競爭中,這些先天的、運氣的因素當然是競爭力的一部分,你不能因為自己長得不好看、長得矮,就強迫別人不能以貌取人、以身高取人。
人們心中肯定有這樣一個等式:靠關系=走后門=作弊=不公平競爭。首先我想問,什么叫公平。兩個大學生(A和B)去同一家公司面試,他們表現如何,最終誰被錄用,肯定是無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他們的畢業院校、家庭出生、生活環境、老師同學朋友的影響、前一天晚上的睡眠質量、路上堵沒堵車、面試官吃沒吃早飯等等。這些因素中有的是個人可以掌控的,而還有很多是我們難以掌控的運氣所決定的。當兩個人站在面試官面前的時候,決不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那么這是一場公平的競爭嗎?不可控的“關系”,只是讓這場競爭變得不公平的無數因素中的一個,它沒有什么特別,為什么我們要對它耿耿于懷?除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酸勁兒,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人們總以為它有顛覆性的作用,認為一個人可以光靠“關系”就能壓倒性地取勝。
面試結束后,用人方總會對A和B打出最終的“分數”,兩人各自回家后,留下的“分數”就代表著兩人的實力。此“分數”是各人學習成績、表達能力、儀態、專業經歷等等因素(當然“關系”也是其中一項)的綜合體現。假設A的舅舅就是公司某領導,最后得了9分(“關系”分4分,其余項加起來5分);B一點“關系”沒有,得了8分(“關系”分0分,其余項8分)。最后留下來的當然是A。這個算法可能過于簡單,我想說明的是,“關系”是無數得分項中的一個,因為它是可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能力的。舉個例子,B費時費力談不下來的業務,A可能只需要跟人提一下他舅舅然后就成了。說得或許有點夸張,但能夠多掙得一個機會、增加一點成功的可能性,這對公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很可能是比業務能力更加稀缺的能力。如果,用人方最后招進來一個什么都不會,純靠“關系”的笨蛋,這也可以解釋,說明光他的“關系”分就夠9分甚至10分了,用人方愿意為這樣稀缺的“關系”承擔風險,你還有什么好說。當然,這種笨蛋存在的可能性其實很小,更多的情況是,你既沒有稀缺的“關系”,業務能力也沒比所謂的“關系戶”強多少。那請給出一個留下你的理由。
所以,不要老用憤世嫉俗地眼光評判正直與卑鄙了,不要用自以為的“高尚”遮擋看清事實的眼睛了。愛做一些主觀的對錯判斷其實是幼稚的表現,我們尊重的是事實,而實力就是用事實說話。
現在的事實是,沒有“關系”的你已經落后,別人本來不差,然后靠關系又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因此正在以你無法想象的速度成長。有時間到處打聽小道消息,不如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實力,讓自己變得稀缺。自己首先成為貴人,才能遇到貴人,才能找到“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