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生粗魯無禮,可唯獨對張良尊重有加,主要原因是張良“千古謀圣”的名號名不虛傳。
張良到底有多牛?下面就讓你看看,在與項羽的pk中,張良的神勇表現吧。
一
前206年(漢高祖元年)劉邦惹惱了項羽,因為劉邦先行攻下咸陽,卻緊閉城門,不允許別人入內。
禍是劉邦闖的,埋單的卻是張良。
張良不得不動用自己的人脈,他請好友項伯從中斡旋,局勢才稍有緩解。和解的辦法是劉邦上門賠禮道歉,此事一筆勾銷。
去,危險系數太高;不去,對方豈能善罷甘休?劉邦陷入兩難境地。
關鍵時刻,張良拿定注意:“不得虎穴,焉得虎子?”保存實力為上策。
第二天,張良挑選了百余名官兵作為隨從,大將軍樊噲恰好身體不適。張良權衡再三,依然請樊將軍帶病保駕。
鴻門宴上,劍拔弩張,一派殺氣騰騰。
項羽的謀臣范增怎肯放過這天賜良機?他屢次舉目示意項羽,又再三舉起隨身攜帶的玉佩發出暗號。可是,項羽始終不肯下定決心。無奈之下,范增竟然從帳外召來勇士項莊。
這一切都沒能逃過張良的火眼金睛。
他乘著項伯拔劍對舞的當口,機敏地叫來了樊噲。樊噲闖進宴席后,局勢發生了徹底的逆轉。
張良給劉邦遞了個眼色,兩人借口去廁所,而劉邦再也沒有回到宴席。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后來,張良拿出事先準備的禮物獻給項羽。至此,一場驚心動魄的危機得以化解。
事實上,張良之所以敢如此安排,源于他對形勢的正確判斷。
他深知項羽的為人,只要劉邦在態度上擺出謙恭委屈的樣子,在策略上先聲奪人,努力從精神上壓倒對方,項羽不至于下狠招。
當然,范增的攪局不得不防,可是利好因素也不少:劉邦的善于表演,樊噲的強大氣場,再加上項伯的暗中相助。
只要防備工作到位,勝算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張良敏感地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找到了正確的路徑。
二
前205年(漢高祖二年)春,劉邦攻占彭城后,一時被勝利沖昏了頭。整日鶯歌燕舞,醉心于珠寶、美女,樂不思蜀。
劉邦的放縱,使得項羽贏得先機。
項羽輕率3萬精兵急救彭城,劉邦狼狽丟下老父、妻子、兒女,只帶張良籌數十騎逃至下邑。
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劉邦心灰意冷。一天,他面對忠心耿耿的手下,心情無比沮喪和愧疚地說:“誰能幫我打敗楚國,我就把關東平分給他。”
群臣們七嘴八舌,這個說張三不錯,那個說李四厲害,一片吵吵嚷嚷,爭論個不休。
這時,劉邦猛地感覺張良看了自己一眼。他心領神會,忙裝作發火的樣子:“你們別在這瞎扯了,回去好好想個對策。”把他們轟了出去。
人群散了,張良從容地把計謀一一道來。
他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巧用矛盾,里應外合,聯兵破楚的策略。
他為劉邦鎖定了三個人,這三個人就是三個招。
第一,九江王英布。英布雖然是項羽的猛將,但現在與項羽有了矛盾;
第二,彭越。彭越與項羽鬧翻是因為項羽懸賞不公,所以早就對項羽心懷不滿;
第三,韓信是自己陣營中最值得托付的人,是助一臂之力的最佳選擇。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三點可以撐起一個平面。有了這三個人,就好比有了三個魔法棒,未來有理由期待。
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隨后,劉邦秘密派出隋何前往九江。隋何不負重托用三寸不爛之舌成功策反英布;接著又通過中間人聯絡了彭越;再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迂回包抄楚軍。
“下邑之謀”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幫助劉邦由防御轉為進攻,為取得后來的勝利打下了基礎。而
日后在垓下打敗項羽,正是依靠這三支主要的力量。
有人說,如果項羽與了張良會怎樣?也許就沒有著名的垓下之圍了。不過,也不一定,當初項羽不是也有智謀范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