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缺少創新型人才,因為中國是一個模仿型國家。為什么中國人喜歡模仿,因為模仿是達到目標的捷徑。中國人向來喜歡走捷徑。
? ? ? ? 世界是由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推動的,但是沒有創新能力的人可以通過模仿偽裝成有創新能力的人。
? ? ? ? 比如魔方,本來魔方的意義是鍛煉空間想象與數學思維能力。但是中國很多孩子能迅速復原魔方是靠直接背口訣,而根本省去了思考的過程。孩子們背的口訣是有創新能力的人發現的。但是,如果孩子不背口訣,他說不定能想出一個新口訣,雖然需要的時間長,但卻成為一個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人。再比如寫作,寫作本來是一個自由想象、天馬行空的過程,而中國很多寫出好作文的孩子卻是靠巨人之類的作文班由高超的老師直接將套路傳授。只因為直接拿來可以迅速提高,但卻導致孩子永遠寫不出渾然天成、一氣呵成的文章了,因為他的腦子里有了套路,套路不是自己悟出的,是別人教的。通過模仿走捷徑,從而偽裝天才的高效率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家長。一道奧數題,直接由名師教授的孩子和自己想出的孩子是根本不同的,但是社會的選拔機制卻鼓勵家長都去速成的培訓機構學習,如果大家都去培訓,你卻靠自己去想怎么來得及呢?除非你是真正的數學奇才,那么你只能放棄獨立思考,直接讓老師去教,因為時間來不及,否則你根本無法和許多模仿性的孩子競爭。這種讓孩子放棄獨立思考直接由老師教授的學習方法,正在低齡化,因而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創新能力。知識越學越多,越學越早,創新和想象越來越少。一年級的小孩學習語文,要學習由字組詞。有的小學會發一個詞匯表,讓孩子背。這樣一來,孩子很快會組詞了,但語文能力卻真地被扼殺了,想出詞是想出文章的基礎,看起來模仿的學習效率很高,但卻深刻地影響了孩子本質的寫作能力。真正好的東西一定是從心里出來的,難怪國外的音樂家驚嘆于中國培養出了那么多并不懂音樂卻技巧熟練通過等級考試的琴童。如果心里沒有音樂,再熟練的技巧也只是鋼琴熟練工而不是鋼琴師。
? ? ? ? 如果整個社會都認為:你會這個東西就可以了,不必是自己想出的。自己想出東西的人永遠競爭不過模仿東西的人,那么整個國家自己想出這個東西的人就會越來越少的。所以中國人可能需要一直模仿外國人,而永遠沒有核心競爭力。因為我們的孩子從童年起就被教育得喪失了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