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理學家習慣性的認為人的內心動力是一個很直接的東西:心態越是樂觀,勁頭就會越高,就會付出更多的行動,就會取得更多的成績;反之則不然。這也是現在社會上的主流思想。但,事與愿違:單純的樂觀不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動力,反而增加前進的阻力。
《WOOP思維心理學》是一本基于20年的實踐研究成果的書籍,并,被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詹姆斯·約瑟夫·赫克曼所推薦。
一、主流文化中的積極思維
積極思維,即樂觀主義,早已成為主流文化中的一員。
這種對樂觀心態的崇拜由來已久,并非是一時興起。在世界文學中樂觀都是主旋律,比如——塞繆爾·約翰遜(18世紀英國作家)說:“養成凡事往好處看的習慣,比一年賺1000英鎊還有價值。”查理·卓別林(著名演員、導演)的:“低著頭永遠看不到彩虹。”蘇斯博士(20世紀卓越兒童文學家),他也說:“當大任降臨,別擔心、別焦躁。順著周下去,你也會開始踏上光芒大道。”
現在,我們隨處可以聽見“心想事成”的論調,廣告、電視劇、電影、音樂等等,我們也都認為樂觀的人“更有活力、更健康、更有成效、在周圍人眼中的形象也更高大。”
在外部環境的不斷感染下,我們漸漸地下意識認為:“保持樂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實現夢想。”但,事實并非如此。
作者厄廷根在某個減肥項目中召集了25名肥胖女性,項目中的其中一環是向參與者詢問:“你剛剛完成了減肥項目,今天晚上你要與一位一年未見的老朋友見面,這時你會想什么……”與“在她們的面前有一盤甜甜圈,她們此時會想些什么?”
在項目結束后一年,厄廷根對這些參與者進行回訪,調查的結果令人吃驚:那些對瘦下來持樂觀態度的女士(即,幻想之間變得苗條迷人,在甜甜圈面前毫不動心的一組),與幻想之間的減肥效果不樂觀的一組相比——平均少減了24磅。
類似的調查結果同樣多次出現在之后20年的各項調查中:幻想自己能在數學考試中獲得高分的學生,相比于對取得高分沒有太多把握的學生——前者的反而更低;沉湎于對戀情樂觀幻想的同學,其開始一段戀情的可能性就更小……
結合各項實驗的結果來看:樂觀的幻想并沒有增強人們的行動力,反而成了人們前進的阻力。
二、欺騙大腦
那么,為什么樂觀的幻想不能幫助我們增加行動力呢?
為此,厄廷根與同事卡佩斯又做了另一組實驗:對女性穿高跟鞋一列的幻想的調查。
一組展開對高跟鞋的樂觀幻想,而另外一組思考穿高跟鞋帶來的痛苦。在3分鐘幻想的前后,對被測試者的收縮壓進行測量(一種顯示被測試者投入程度和內心動力大小的方式)。如果幻想真會削弱人們的動力,那么就可以幫助解釋之前發現的在“幻想”與“行為表現弱化”之間的聯系。
結果不出所料:經過交叉對比,兩個小組的被測試者血壓起初并無不同,但完成幻想測試后,只對穿高跟鞋進行樂觀幻想的那一組測試者血壓降低了。而經過樂觀幻想后,又經過負面幻想的一組,其血壓并無太大變化。
樂觀的幻想可以幫助我們放松。但如果,你的目標是真正要實現的夢想呢?那就千萬不能放松!!“心想事成”的說法并不正確,我們現在也知道了其中的原因:樂觀的幻想后,幻想會在無意中消解我們的動力,我們轉而會進入一種歡喜、平靜、昏沉的狀態中。
那么,在幻想后,我們的思想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怎么會讓人變得怠惰?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不斷重復幻想享用某種美食的情景,反而會減少真實情況下對此食物的用量(如果你想戒掉垃圾食品,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在幻想時,我們的大腦也受到了欺騙,對想象中的情景信以為真。對于大腦而言,幻想取代了行動,跟真的一樣。我們的思維也會更早的到達成功彼岸,于是我們就松懈下來,享受著美夢成真的感覺,對現實中需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顧。
三、追逐夢想的明智做法
既然單純樂觀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靠,我們是否要換個做法?
追逐夢想的方法——不論愿望是小是大,是順心還是不順心,不是把障礙撥到一邊,只看到自己的愿望,而是把兩者同時考慮,合二為一:先關注愿望,在考慮現實。厄廷根將二者對峙稱作“心里比對”。
為了驗證“心里比對”的有效性,厄廷根和同事將德國柏林兩所大學里的168名女大學生隨機分成四組:第一組是“心理比對”組、第二組是“幻想組”、第三組是“現實組”以及第四組“逆序組”(即先考慮現實,在考慮幻想)。
分別讓她們寫下自己最大的愿望,以及評估一下她們自己實現愿望的可能性大小;接著,讓她們按照各組的要求寫出與愿望相關的詞語。
測試完成兩周后后,厄廷根寄出了調查問卷。
得出的結論同樣令人驚訝:
在心里對比組中,只有一部分學生更覺得有干勁、并立刻采取行動去實現愿望。而其其他人并沒有這么做。她們見的唯一區別在于,她們一開始覺得自己能實現愿望的期望值大小。
再將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
心里比對組中高期望值的學生,她們的行動力都高于其他三組;
而心理比對組低期望值的學生,她們的行動力都低于其他三組。
厄廷根在之后的大量實驗中,也發現了同樣的規律:心理比對組中高期望值學生的行動力遠高于其他三組的任意期望值的行動力;而在心理比對組的低期望值中,學生的行動力都是低于其他三組的。
厄廷根在大量實驗后,總結到:“心理比對”能夠幫助人做兩件事:一是在愿望將的通時讓其快馬加鞭,二是在愿望不合理事抽身而出。
這就意味著,使用“心理比對”后,人們可以更合理的分配智力、精力、體力,不僅是追逐夢想,二是明智的追逐夢想。**基于自己的判斷,如果愿望實現的可能性較大,那么在心里比對的作用下,你的行動力會大幅提升;反之,心理比對會讓我們的精力分配到更需要的地方。
四、調動潛意識
既然,心理比對能使我們的行動力發生很大的變化,那么我們的認知層面究竟發生了什么?以及,為什么一定現考慮愿望,再考慮現實呢?
“心理比對”的“魔力”在于:調動了潛意識。
我們在使用“心理比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將“未來”與“現實”聯系起來。然后給予自己的判斷,如果我們認為愿望是可以實現的,那么“未來”和“現實”之間就構成了一條“紐帶”,提高行動力;如果愿望被認為是無法實現的,那么“未來”和“現實”就不會結合,行動力也不會被浪費在這個地方。
又了這樣一個思想上的聯系,人們一想起夢想就立刻會之間聯想到障礙,而這個障礙又會在潛意識里不斷激勵著人的行動。每次想起自己的夢想,它就會在潛意識里喚起現實,你的腦力精力就會想“實現夢想”這個目標匯聚。
五、WOOP自己的人生
WOOP原則實際上是雙劍合璧的產物 ——“心理比對”與“執行意圖”。
“執行意圖”,以“如果……那么……”的形式,讓人切切實實開始工作,無論是錯失良機還是不情愿,“執行意圖”都可以克服。而“心理比對”則為工作的人源源不斷的提供行動力。
既然是方法論,那么自然有操作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記住:WOOP需要用到無拘束的幻想,幻想的越生動,之后建立的“紐帶”也就越堅韌。
W:愿望或者心事。想一個私人或工作方面的愿望,雖然有棘手但是你覺得能夠達成的。然后把這件事放在思考的中心。
O:結果。你實現愿望或解決心事之后的最佳結果是什么?要盡可能生動地想象這件事。任思緒馳騁,不要有所顧慮。
O:障礙。找到那個妨礙你達成愿望、解決麻煩最嚴重的、內心障礙。在這一步中,我們要花費較多的精力,來挖掘出,這個障礙里最關鍵的想法和行為是什么?
P:計劃。要克服這個障礙的話,你能怎么做?像一個——最有效的那個——想法或者行動,將其以“如果障礙X出現了(時間地點),那么我要……”的形式復述自己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