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趣拍云的數據統計分析,日前所有接入趣拍短視頻SDK的App用戶每天的鑒權請求平均在1300萬次左右,見下圖:
趣拍云目前監測到的App短視頻拍攝應用,日均啟動次數在131133次,日均拍攝完成次數40608次。見下圖:
視頻拍攝的應用比例大概為開啟App次數的1%和0.3%。拍攝完成率大約為30%。
由于趣拍云并非監測所有接入的App的拍攝應用記錄,因此實際的日均啟動次數和完成拍攝次數會高于上面的數值。所以實際的短視頻拍攝應用比例實際會超過1%和0.3%。
根據趣拍云監測的用戶拍攝行為具體信息,用戶的短視頻拍攝主要時長集中在10~60秒范圍,尤其10秒拍攝的比例最高,為38%左右。下圖是已完成拍攝視頻的主要時長分布:
視頻拍攝應用比例分析
由于短視頻應用在不同類型的App中的權重不同和作用不同,因此短視頻拍攝啟動所占比例也不盡相同。
截至到目前為止接入趣拍短視頻SDK的App有20種類型的2300多個應用,基本涉及到了各種場景應用。而短視頻功能在App所占的權重差異也較大,例如既有以短視頻社交為主的重度應用,也有提供短視頻分享的中度應用,也有輕度應用例如電商、辦公、通信一類,更有一些是作為附屬功能使用,例如視頻認證。
不同類型的應用中視頻拍攝的頻率也不相同,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而言,即便以短視頻社交或分享為主的應用,更多的用戶也只是用于瀏覽觀看。目前行業還沒有App內部功能參與度的調研分析報告,但從比較主流的應用如微信、微博,以及短視頻應用知名度較高的產品如秒拍、快手的應用情況,筆者也做了調研分析。從分析結果來看,短視頻的參與度(愿意自己拍攝制作短視頻并分享給他人,占所有用戶的比例)基本也在1%多一點。也就是說,用戶每100次打開App,大約會有一次進行視頻拍攝;或者說100個用戶同時打開App時,大約會有1個用戶進行視頻拍攝。
拍攝時長和完成率分析
對于拍攝時長的主要分布情況,以及拍攝完成率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拍攝時長主要集中在10~60秒區間,尤其是10秒左右,App原因和用戶原因各半:
1. 根據近年來短視頻流行的趨勢,很多App會將拍攝時長限定為15秒或10秒以內。
2. 除了極短視頻以外,App對拍攝時長的限制通常會在1分鐘、3分鐘和5分鐘。
3. 考慮到5分鐘以上視頻產生的數據文件較大,在視頻合成和上傳時會造成很大延時,嚴重影響用戶的體驗。因此150秒尤其是180秒以上視頻的完成次數非常少。
4. 普通用戶在拍攝視頻方面的興趣、專業能力和使用心態,決定了他們在拍攝應用比例、拍攝完成率和拍攝時長方面的特征。
對于拍攝完成率只有30%的問題,原因較為復雜,主要分析如下:
1. App內置的拍攝功能,往往注重于功能,忽略了拍攝要素。用戶在使用app的時候,拍攝要素未必很齊備,會造成拍攝內容不太滿意。所以拍攝完成率低。
2. 視頻拍攝與照片拍攝雖然在形式上接近,但實際上更為復雜。視頻拍攝所要表現的內容有很強的主題性,如果主題性表達不好,則視頻拍攝內容質量差,容易被用戶放棄。
3. 拍攝視頻相比拍攝照片來說,同等質量水平要求更高。也就造成了視頻拍攝門檻高。
4. 用戶使用App內置的拍攝程序進行拍攝時,容易變成命題作文形式,影響了用戶的發揮。
5. 好奇心驅使用戶去進行拍攝,但是沒有實際的內容表達,因此會被放棄。
用戶行為分析
為什么拍攝完成率低?
用戶啟動拍攝可能出于多種原因,但是拍攝完成率才能決定拍攝結果。造成拍攝完成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具體分析如下:
1. 拍攝隨意性很強,造成拍攝質量差,放棄
拍攝行為的結果受拍攝能力和劇本能力的影響。而且拍攝能力也是具有一定技術門檻的事情,相比拍攝照片來說,不僅僅構圖和光線會影響畫面質量,拍攝穩定性和持機方式也會影響畫面質量。因此來說比拍照更有難度,雖然智能手機在拍照和錄制視頻方面已經做過很多優化,但也并非萬能。
在劇本方面,缺乏劇本意識,不懂畫面表達,以及沒有內容主旨的初級基礎,很難拍出合格的視頻片段出來。導致的情況就是視頻內容連自己也無法接受,自然會選擇放棄。
2. 拍攝結果與預想偏差較大,放棄
通常情況下,記錄形式的劇本模式,由于內容性很強,容易達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若要體現情感表達,就要依賴更多的專業技能來實現。而專業技能不足的情況下,加上內容性不強,自然無法達到預想的拍攝效果。說白了就是自己的拍攝技能無法達到所期望的,因此選擇放棄。
3. 拍攝制作流程太過繁瑣,客戶缺乏耐心
雖然手機視頻拍攝與制作,大大降低了用戶產生視頻的門檻,但也不是說沒有門檻。除了前面的拍攝技能和劇本能力的問題以外,還要考慮用戶對于操作視頻編輯的難度。在沒有經過專業視頻編輯技能培訓的情況下,用戶對于time line編輯可能毫無概念,不理解視頻track、layer的基礎知識。當然更高級的效果合成自然也是無法理解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在交互和UI設計上更加淺顯直觀的表達編輯方式,而是遵循傳統的編輯規則和方式,其實并沒有達到降低用戶使用門檻的效果。這樣的結果就變成了把PC的編輯工具搬到了手機上而已。
4. 編輯合成與上傳等待過程過長,放棄
其實不論是通過手機編輯還是PC編輯,都是一個需要耐心的工作。一方面就是制作效果需要精挑細選而且要反復調整,第二方面視頻的合成編碼需要一定的時間,無論是手機還是PC。下面列了各種編輯工具在常見效果下的合成編碼所需時間(使用主流中高端配置):
注1:上述合成按照1分鐘視頻內容為標準
注2:三種不同程度的效果,僅具有參考意義,不能代表實際性能
注3:趣拍SDK的合成速度在業界較為領先,可以作為手機編輯工具的代表
注4:源視頻和輸出視頻編碼格式完全一致
考慮到每分鐘的視頻內容,所需要花費的編輯時間和合成編碼時間,大約是幾倍時間,因此客戶對于長視頻內容編輯的耐心顯然會不足。這也是完成制作視頻的長度通常都比較短的原因。
另外就是多數App工具都會把客戶生成的視頻進行上傳,根據目前多數手機在Wifi網絡下上傳的普遍速度看,大約在100~500Kbps左右(家庭寬帶是非對稱網絡,上行帶寬約為下載帶寬的12.5%,再考慮到Wifi信號的QOS影響,實際值會更低)。那么常見的視頻碼率在1024~2048Kbps之間。一段1分鐘的視頻上傳,大約需要3~10分鐘。
關于視頻拍攝時長
用戶拍攝視頻的長度主要集中在1分鐘以內,尤其是10~15秒區間。一方面App的設計考慮將時長限制在這個區間,另一方面考慮到UGC視頻用戶拍攝的水平和拍攝興趣,也形成了這樣的結果。具體原因前面已經分析過。
較短的視頻其實是有很多優勢的,具體如下:
1. 對于內容能否在短短10~15秒內表達清楚,應當說大部分情況下是可行的。這個緣于對于圖片的理解,較短的視頻差不多等同于更豐富的圖片。比較容易讓用戶更快的獲取內容信息。
2. 較短的視頻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優勢,就是可以更快的載入和預覽,占用更小的存儲容量,不容易有卡頓問題等。
3. 較短的視頻容易吸引用戶觀看的興趣,因為時間成本更低。
4. 通過一些編輯手法,也可以將內容壓縮至短時間,同時內容可以完整展現。
5. 較短的視頻制作更具有優勢,因為無論從編輯速度還是合成速度上,都會更加簡短。
較短的視頻在劇本設計上的難度更小,創作難度降低。
優化指南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優化?
必須明確為什么要優化,優化的根本原因,才能有目標的對短視頻業務進行有效的優化處理。
其實關于視頻內容在信息化網絡中的重要性,很多開發者是非常清楚的,我們可以繼續完善一下:
? 視頻內容表達更為豐富,具有可看、可聽以及完整的過程描述,是其他信息形式所不具備的。從豐富程度上而言,視頻與文字表達趨同感更強,強于圖片表達和音頻表達。
? 視頻無論在記錄功能上的成就,還是在藝術化方面的成就,都是最強的。它對用戶的吸引力更大。
? 視頻應用門檻較高,無論是開發者還是用戶。這種門檻主要是在技術層面上,表現為視頻的功能開發、性能指標、拍攝技能、編輯能力和策劃能力等等。這種門檻更容易形成兩級分化的市場格局,也就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所以利用視頻作為分水嶺,也是一種比較好的策略。
第二個問題:優化從何入手?
當然本文并不是做開發指南的,所以不會涉及如何開發產品這個問題。也因此本文里面所講的是要如何做優化。
優化是指提高用戶活躍度(拍攝視頻的興趣、拍攝完成率)和提高視頻應用的頻度(個別業務除外)以及提高視頻內容質量三個方面。這三個指標代表了視頻業務是否能夠良性發展的重要特征。
優化的方向是多個維度的,每個維度都有一定優化的潛力和空間。如果某些維度方面能夠做到極致,那必然結果會比較出彩。
但是作為產品策略,即便考慮多維度的優化,也要避免產品想做成樣樣齊全。因為這樣做會使得產品特色不夠鮮明,缺乏對用戶的吸引力,反倒弄巧成拙。在互聯網產品如此豐富的今天,幾乎不能考慮大而全的方向。即便是有著足夠強大的團隊和業務支撐,也得做拆分產品,以保證每個產品的特點清晰。主要原因是互聯網的快餐文化,使得客戶選擇成本很低,對產品的使用深度也就很淺薄。
第一個維度:UED
UED用戶體驗設計,主要優化方向是降低使用難度,盡可能使得業務或功能邏輯清晰簡單。
將使用門檻盡可能的降低,也就是將學習難度降低。學習成本越高,用戶活躍度越低。但什么是學習成本呢?
簡單的說,假使有100%的用戶會開燃油汽車,現在新出了一種電動汽車。那么這種新的電動汽車的設計如果從使用體驗上跟燃油汽車接近,那么用戶里面大部分人都可以會開電動汽車;但如果新的電動車使用體驗上與燃油汽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檔位、油門、剎車、方向盤等主要駕駛要素變了,用戶可能就會很難適應。這就需要學習新的駕駛方法,無形中提高了學習成本。所以也就導致電動汽車能開的人很少。慣性思維就是降低學習成本的重要手段。
UED設計盡量依賴于用戶對常見已知功能的掌握,讓用戶覺得跟過去所使用的一些常用工具方法類同,這樣就會比較容易上手。如果使用的方法是最多人熟悉的,那么學習成本就最低。
對于拍攝方面的功能而言,較低的學習成本實現起來比較容易。因為畢竟各種手機自帶的拍攝錄像功能在界面和交互上都是接近的,因此用戶對于拍攝功能的使用,基本上有接近一致的體驗。如果拍攝功能在設計上與手機自帶的拍攝錄像接近,用戶就比較容易掌握。
在編輯方面難度要大一些。目前有很多帶有短視頻制作編輯的產品,而且知名度較高的也有不少,比如國內的有快手、秒拍、美拍等等,國外有snapchat、splice等。如果僅從國內的情況來看,雖然快手、秒拍和美拍這類的應用用戶覆蓋率比較高,但是每個App的UED設計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另外就是由于功能方面差別也比較大,所以很難找出行業內比較都比較認同的UED設計。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這里就不再延伸了。
第二個維度:功能設計
功能決定了產品的表現力,一般來講功能越強越有優勢,功能越多就可以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但是功能越多也會造成學習成本越高,特點越不鮮明。能夠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并不代表越能吸引用戶。當用戶的使用深度不足時,即便能解決更多用戶的需求,也不能給產品帶來多少市場競爭優勢。所以務必要注意功能和產品特點的平衡。前面也講過,現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不太需要大而全的產品。
其實短視頻功能從簡單到復雜,可以用到的功能非常多,甚至會多到有些功能你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才合適。所以一定要考慮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功能,哪些功能對自己最有利,哪些功能不會讓產品變得過于復雜等等問題。
在功能設計方面,必須要考慮到App產品的應用領域。而應用領域又跟拍攝劇本相關聯,拍攝劇本又跟拍攝場景相關聯。也就是需要做出最適合自己App用戶制作視頻特點的功能,這樣比較符合用戶的需求。
舉例來講,以事件拍攝分享為特色的應用,強調的是快速拍攝和剪輯,效果工具用的不多。例如秒拍這樣的。以短視頻社交為特色的應用,強調的是拍攝和錄制效果,因為很多視頻內容要考慮藝術化效果來突出美感。例如美拍這樣的。以特定事物特寫和分享為特色的應用,強調的是編輯效果,來豐富畫面和提高內容趣味性。例如親子、寵物類的App。另外還有一些在拍攝劇本方面特點不是很鮮明的,但是場景比較有特點的應用,除了基本的拍攝與編輯工具以外,可以通過一些輔助功能來增色。比如可以增加特殊水印、增加片頭片尾、增加特殊效果。
在編輯工具強化的功能設計方面,有兩種選擇:智能化自動化效果,和專業編輯器。前者是不需要用戶進行復雜操作,可以實現一些特殊效果,如鬼畜、流光溢彩、蒙太奇、科幻、恐怖等等。當然這些效果都是通過程序預置的,可編輯能力不強。但好處是這些復雜的效果不需要用戶自己設計編輯,使用門檻低。
第二種方式,可以實現較為復雜的效果。比如視頻轉場特效、濾鏡特效、變速、倒慢放特效、變形效果等等。但是實現的效果越復雜,操作難度越大。
另外根據趣拍在客戶需求調研方面掌握的信息來看,很多開發者對于視頻轉場等方面特效興趣比較多,所以有必要對于視頻特效的作用做一下分析:
l 對于畫面的表現力而言,轉場效果可以產生比較明顯的變化。注意,是變化,而不一定是提升。轉場效果往往會讓畫面的過渡從隱性變為顯性,以記錄形式的視頻內容里面,這種效果往往會起到反作用。如果大家經常看電視節目的話,你會發現轉場效果是所有效果里面用的最少的一種。一般是重度藝術化效果的需要,比如MV。
l 很多視頻分享重點在于內容,而非意境。在這種情況下,效果應當慎用,比如MV效果、變速、倒慢放、變形等等。因為這些效果都會影響或者改變視頻內容本身,也就會影響內容的表達。
l 在不影響視頻內容本身情況下的,可利用一些小功能來補充和增色。比如水印、貼紙、動圖、顏色濾鏡、文字字幕等。
l 別家用的功能未必適合你家的產品,前面說過,功能設計要考慮應用場景。一定要根據用戶實際應用場景來考慮功能設計。多余的功能反倒容易對用戶產生混淆。你把美拍的功能嫁接到一個新聞爆料客戶端上,會顯得不倫不類。
第三個維度:場景適配和引導
開發App產品之初,都會對自己的產品有比較明確的定位,包括目標用戶群體、目標用戶需求、目標用戶使用場景。其實在已經清楚用戶可能的使用場景情況下,應當針對使用場景做一些適配的優化工作。
場景適配的目的在于提升用戶拍攝視頻的質量,畢竟不可能讓所有用戶都接受專業的培訓,能夠提升視頻質量的方法只有這種是最有效的。
場景適配優化的方法也比較多,下面就列舉一些:
1. 屏占比優化
屏占比是指視頻畫面中核心內容,在整個視頻畫面所占比例。畫面優化需要盡可能保持高的屏占比,否則視頻內容容易被背景干擾。而要保持較高屏占比,就需要優化拍攝方法和采集方法。例如人物拍攝,適合使用豎屏的全屏拍攝,可以保持被拍攝人物較高的屏占比;如美食拍攝,適合使用1:1比例拍攝,也是為了保持被拍攝食物較高的屏占比;如風景拍攝,適合使用橫向的全屏拍攝……
2. 拍攝功能優化
不同的應用場景有不同的拍攝特性,例如人像拍攝可以增加美顏特效,景色拍攝可以使用顏色濾鏡,寵物拍攝可以添點搞笑動圖,事件拍攝可以加時間和地理位置水印,電商拍攝可以顯示商家logo等等。這些都需要根據應用場景仔細研究,本文只是做一下拋磚引玉。
3. 增加特定效果
特定的效果適合于特定的拍攝劇本使用,而由于拍攝劇本和拍攝場景是相關聯的,所以這種適配可以吸引用戶,同時也可以降低產生視頻的難度。
4. 用戶引導
對于拍攝和編輯功能而言,做用戶使用引導是大家常見的做法。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優化。也就是除了告訴用戶怎么使用功能以外,可以試著去引導用戶怎么去拍攝特定場景的視頻,比如怎么構圖,怎么持機,在哪些地方適合使用什么效果等等。
第四個維度:向PGC還是UGC傾斜?
其實這里并不是說App面向專業群體還是普通群體,而是說設計方向是偏專業化制作還是普通制作的問題。因為在兩個方向上差別很大。
偏重于專業化制作的方式,會盡可能的提供較為復雜的編輯功能,比如片段精準裁剪、專業配音、轉場編輯、濾鏡參數可調等等。而偏重于普通制作的方式,會盡可能精簡編輯操作的復雜度,使得更加易學易用。當然因為缺少專業化的編輯功能,很多效果是無法手動控制的,只能依賴于預置效果的展現。
專業化和普通化的拍攝和編輯功能,會帶來不同的創作難度,以及不同的效果。很難說哪種取向更好,只能看適用的目標客戶群體是怎樣的。以及客戶對于這些功能的接受能力如何。
就拿剛剛推出不久的微信短視頻編輯功能來講,可以看出微信的短視頻編輯是為了達到內容來源與內容輸出平衡的結果。一方面要增加內容來源,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內容來源不可控,可能導致內容輸出的問題。并非是說短視頻非得輸出10秒以內,而是短視頻時長越長,對于編碼時間、上傳時間、存儲容量、使用流量、下載時間都會產生壓力。因此為了保證短視頻容易被接受的范圍,以及內容的吸引力(選擇成本問題),但是又要增加視頻內容的素材來源,才提供了短視頻編輯工具。而這個工具的設計,也是最大程度上的簡單易用。那么這是微信的短視頻特點,符合微信對于產品定位的要求。
對于在拍攝和編輯方面的功能設計,在專業化和普通化的取舍上面,主要是需要符合自身對于產品定位的要求,來突出產品的特點。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
第五個維度:示范作用
其實從普遍性的用戶使用水平來看,在視頻領域的能力是偏低的。那么作為App的開發者,應當考慮采用示范形式來引導用戶拍攝和制作出更加高質量的視頻內容。因為只有高質量的內容才會吸引人。
每種App都有適用的場景,那么基于這些場景,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具有示范作用的內容,讓用戶有較好的參考。畢竟用戶在劇本設計方面能力會比較弱,可能不知道怎么構圖比較好,情節怎么設計比較好,拍攝時間多長比較好,使用什么效果比較好。但是用戶會看,通過適當的PGC內容的引導,可以讓用戶對于拍攝制作一段視頻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示范視頻切忌的就是不要過于突出炫、酷、高大上這些,越是復雜的效果越難提到示范的作用。你的內容應該是為引導用戶怎么去制作,而不是突出表達你比普通用戶更專業。而且這些內容的制作最好是依賴于自己的工具來實現,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編輯軟件,否則也就沒有示范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