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言語及想象
思維概述
思維的定義和特征
思維的定義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內在聯系的認識,思維作為一種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間接性和概括性。
思維的特征
- 思維的間接性
- 思維的概括性
正是因為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所以人的認識又具有了超脫現實的性質。
思維的智力操作過程
- 分析與綜合
- 抽象與概括
思維的種類
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根據思維的形態,可以把思維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輻合思維和發散思維
- 按照探索問題答案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維分為輻合思維和發散思維。
- 發散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探索問題答案的思維,又叫求異思維。
發散思維是更具創造性的思維。
再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按照思維是否具有創造性,可以把思維分為再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概念形成與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
概念形成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特性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詞來標示和記載的。
每一個概念都有它的內涵和外延。
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或叫概念的掌握,是指個體借助于語言,從成人那里繼承和學會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識和經驗的過程。
個體掌握概念的層次反映了他的思維發展水平。
人工概念只是模擬自然概念,它與實際生活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問題解決及對問題解決的研究
問題解決的定義
認知心理學研究思維 的一個途徑就是問題解決。
用認知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問題解決就是在問題空間中進行搜索,以便從問題的初始狀態達到目標狀態的過程。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 遷移的作用
遷移有兩類,即正遷移和負遷移。 - 原型啟發的作用
從現實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啟發,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方法叫原型啟發,對解決問題具有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 定勢的作用
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前的心理準備狀態,會對后邊所從事的活動產生影響,這種心理準備就叫定勢。
語言與言語
語言與言語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
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叫言語。
言語是心理現象。
言語要借助于語言才能實現,言語離不開語言,語言也離不開言語。
言語活動的形式
外部言語及其種類
用來進行交際的言語叫外部言語。外部言語又可分為口頭言語和書面言語;口頭言語又可分為對話言語和獨白言語。
- 對話言語
- 獨白言語
- 書面言語
內部言語及其特點
內部言語不是用來進行交際,而是為了支持思維活動進行的、不出聲的言語。內部言語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 發音器官活動的隱蔽性
- 言語的減縮性
- 速度快
言語活動的中樞機制
運動型言語中樞
布洛卡中樞受到損傷時,表現為說話遲鈍、費力、不能說出連貫、流暢的語言,這種言語缺陷叫表達性失語癥。
聽覺型言語中樞
威爾尼克中樞受到損傷的患者,他的聽覺器官還是正常的,所以仍能聽到聲音,但卻不能分辨語音,對字詞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這種言語缺陷叫接受性失語癥。
視覺性言語中樞
位于頂葉、枕葉交會處的角回是主管閱讀的,叫視覺性言語中樞。這一中樞受到損傷的患者,能看到字詞,卻不能理解字詞的含義。這種言語缺陷叫失讀癥。
書寫中樞
位于額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是主管書寫功能的,叫書寫中樞。這一中樞受到損傷的患者,其他運動機能正常,卻不能寫字、繪畫。這種言語缺陷叫失寫癥。
表象和想象
表象和想象的定義
表象就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再現的過程。不過,在頭腦中所出現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想象就是運用已有的表象,對其進行加工和改造,從而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想象來源于表象,卻和表象有本質上的差別。表象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的再現,因此屬于記憶的范疇;想象則是對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創造出來了新的形象,具有創造性,屬于思維的范疇。
想象的種類
無意想象
夢是無意想象的一種極端的例子。
幻覺是在異常的精神狀態下產生的無意想象。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圖和任務的影響,有意識的進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可以分為創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
- 創造想象
- 再造想象
- 幻想
- 幻想是指和一個人的愿望相聯系并指向未來的想象。
- 幻想是指向未來。
意識與注意
意識概述
意識
意識是人類大腦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動物心理的根本區別,是物質發展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也是自然進化的最高產物。
意識是在覺醒狀態下的覺察, 或者說是覺知,意識既包括對外界事物的覺知,也包括對自身內部狀態的覺知。所以,意識既涉及覺知時刻的各種直接經驗,如感知、思維、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對這些內容和自身行為的評價。
意識具有重要的心理機能,它對人的身心系統起著統合、管理和調節的作用。
無意識
無意識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它指的是個體沒有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它既包括對刺激的無意識,也包括無意識的行為。
幾種不同的無意識狀態
睡眠
人的一生大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
腦電波的變化有如下規律:在大腦處于清醒和警覺狀態時,腦電波多是頻率為14-30赫茲,波幅較小的β波;在大腦處于安靜和休息狀態時,腦電波多是頻率為8-13赫茲,波幅稍大的α波;在睡眠狀態下,腦電波主要是頻率更低、波幅更大的θ波和δ波。
根據腦電波的變化,可以將睡眠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的腦電波的頻率較低,波幅較小。在這一階段里,身體放松,呼吸變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驚醒,這一階段大約持續10分鐘。
- 第二階段偶爾會出現短暫爆發的、頻率高、波幅大的腦電波,叫睡眠錠。在這一階段里,個體很難被叫醒,這一階段大約持續20分鐘。
- 第三階段的腦電波的頻率繼續降低,波幅更大,出現δ波,有時會出現睡眠錠。這一階段大約持續40分鐘。
- 第四階段的腦電波大都呈現為δ波。在這一階段里,肌肉進一步放松,身體的各項功能指標都會變慢,稱為深度睡眠階段。這一階段大約持續20分鐘,且前半夜長,后半夜短。
這四個階段大約要90分鐘。此后便進入快速眼動睡眠階段。這一階段δ波消失,眼球開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動,夢境開始出現,這一階段持續5-10分鐘。
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之后,又會重復上述睡眠的四個階段,第四個睡眠階段結束之后,又會出現一次快速眼動睡眠階段,而且時間會比第一次長,直至最后一次可長達1個小時。像這樣的睡眠周期不斷循環,直至醒來。不過,隨著黎明的漸漸到來,第四階段和第三階段的睡眠會逐漸消失。
深度睡眠階段所占的比例加大,睡眠的效率就能提高。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睡眠對機體也起著保護的作用。
夢
通過儀器能夠監測人的睡眠過程,例如,用腦電儀提供的腦電波的變化或用眼動儀測定的眼球運動。
夢境有很多特點,包括夢境的不連續性、不協調性和認知的不確定性等。
夢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做夢不會妨礙人的休息。
如果對快速眼動階段的睡眠進行剝奪,即進行夢剝奪,被剝奪者次日醒來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好像沒睡好覺,心里覺得不踏實。第二天繼續進行夢剝奪的話,被剝奪者就可能出現記憶力下降,情緒低沉,進而影響到健康的現象。
注意概述
注意的定義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導和集中。意識的指向性是指由于感覺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動不能同時指向所有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對象,只能選擇某些對象,舍棄另一些對象。意識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能全神貫注地聚焦在所選擇的的對象上,表現在心理活動的緊張度和強度上。注意是心理過程的一種狀態,但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
注意的種類
- 無意注意
- 有意注意
- 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
注意廣度
注意的廣度也叫注意的范圍,是指個體在同一時間內能把握的對象的數量。注意廣度約是7±2,即5-9個項目。
注意的穩定性
穩定性指對選擇的對象能穩定的保持多長時間的特性。在穩定注意的條件下,感受性也會發生周期性的增強和減弱的變化現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動搖。注意起伏是正常的主義現象,它具有防止疲勞、提高注意穩定性的作用。注意離開了當前的任務而被無關的對象吸引去的現象叫做注意分散。
注意轉移
注意轉移指個體根據新的任務,主動的把注意由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
注意分配
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同時從事幾種不同活動的對象。注意分配的條件:
- 所從事的的活動中必須有一些是非常熟練的,甚至已經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
- 所從事的的幾種活動之間應該有內在的聯系,沒有內在聯系的活動很難同時進行。
- 不同感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