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世間,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說的都是規(guī)矩。
為人處世,要講原則有底線,古人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講的也是規(guī)矩。
你希望別人怎么對待你,那么就請你如何對待別人。
給別人留點空間,也是給自己留有余地。別人有路可走,你才不會陷入絕境。
俗話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說的就是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多點規(guī)矩;對別人應(yīng)該多加包容,留點余地。
時刻要求自我,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報人以微笑;時刻反省自我,提醒自我,尊重別人。滴水之恩,當(dāng)以涌泉相報。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必須要學(xué)會去理解、去寬容。
寬以待人不是對別人犯下的錯誤不理會,而是面對挑釁時能夠堅持自己的底線,還能夠?qū)e人的錯誤包容忍讓。
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政治家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dāng)面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fā)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yīng)該。于是,他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請罪。
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后,兩人不計前嫌,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孟子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同別人的相處中,由于他能夠很好的關(guān)心別人,尊敬別人,所以,他也能夠得到別人的關(guān)心和尊重。
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剛好相反,嚴于律己不只是人前的端正恭謹,更是私下相處時的謹慎自守。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尤其別人看不到的情況下,選擇嚴格自律,是真正意義上的素養(yǎng)和君子所為。
東漢時期,有個清官叫楊震。他在荊州做官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才華橫溢的王密,就推舉他做了昌邑縣令,當(dāng)揚震東萊出任太守途經(jīng)昌邑時,王密為答謝楊震以前對自己的舉薦之恩,趁夜深人靜懷揣十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
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王密四下瞅了瞅說:“夜黑人靜,是不會有人知道的。”
楊震義正辭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說沒有人知呢?”說完他生氣地將黃金擲于地上。
寬以待人,嚴于律己,是要求我們以發(fā)展的眼光看人看事,讓我們和別人都有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機會,有一個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
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打交道,時時都會出現(xiàn)如何要求別人,如何對待自我的問題。
待人與律己的態(tài)度,能夠充分反映一個人的修養(yǎng),也是決定他能否與人很好地相處的重要因素。
人非圣賢,每個人都會犯錯,而面對錯誤,我們當(dāng)然不能無底線地原諒,但我們可以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用客觀的態(tài)度評價別人。
俗話說,不能把弓拉的太滿,拉的太滿容易把弓弦拉斷。不能講話太滿,講的太滿容易把自己置之困境。
寬以待人,做事給自己和別人都留了面子,日后相見才不會尷尬。
寬以待人,可以讓我們從別人身上看到自我所沒有的優(yōu)秀之處,又能使人們對人的缺點錯誤抱一種善意的態(tài)度給予以充分的諒解。
不要盯住別人的問題不放,如果一個人自身毫無缺點的話,就不會以如此大的興趣去注意別人的缺點。這是一個人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
別人身上的缺點,恰好是你存在的價值。而嚴于律己是對自己的自我提升,并不是以完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讓自己變成更好更優(yōu)秀的人。
晚清名臣曾國藩曾通過多種方式告誡子孫說:“慎獨則心安。”
慎獨是修身律己的理想境界,自我完善的必修課,也是“入德之方”。
嚴以律己和寬以待人,既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能夠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許多矛盾,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友好情感。
多點規(guī)矩律己,就會少一點怨恨;留點余地待人,才能多一分退路。
每個人都有脾氣性格,對于脾氣,就像是一顆隨時會爆發(fā)的炸彈。
有脾氣是本性,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隱而不發(fā),則是一種本事。
每個人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情緒,但可怕的是有人總是隨意放任壞情緒滋長蔓延。這就猶如每個人手里都有一把劍,偏偏有人總愛將它砍出去。這把砍出去的劍,正折射著他們未來的樣子。
“沒有生氣不一定代表沒有負面的情緒,但能夠不將負面情緒帶給他人才是真正的修養(yǎng)。”這個道理,在很多場合都是適用的。
聰明的人知道控制情緒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處理情緒,愚笨的人才會以為這是委屈自己。
最可悲的是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卻總覺得是別人刁難自己。
如果情緒總是處于失控狀態(tài),人就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喪失自由。所以那些精神自由、能保持獨立思考的人,也往往是擅于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的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明明可以冷靜解決,卻因情緒失控而釀成大錯。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yīng)該是互相包容體諒的。這不是一味退讓和忍耐,這是善意的化解、理智的處理。
我們常說要快意人生,何為快意?那便是,多一分豁達,少一分嫉妒,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計較。
最舒適的人際關(guān)系,莫過于彼此坦誠,互相理解,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