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 ?產業理解|傳統產業將成科技創業新大陸
傳統產業蘊藏機遇
最近國外報道SpaceX(全球聞名的火箭公司)前高管Dolly Singh辭職,在過去三年里創立了專門做高跟鞋的公司。為什么?原來,在工作時穿著高跟鞋走來走去十分痛苦,她由此想到利用高科技解決這個問題。她召集了高科技團隊來解決這個聽起來很不高科技的問題——如何讓高跟鞋穿著更舒服?從受力分析、先進化合物、3D打印等高科技中獲得啟發后,她創造出的產品可以使腳掌受力減輕30%。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好的創業機會恰恰在于還沒有被高科技覆蓋的傳統領域。
掌握市場需求,更要懂得技術
其實,周其仁老師有一個觀點——創新上下行。所謂創新上下行,指的是創新有兩種方向,一是下行——從高校挖掘科研成果,尋找合適的應用載體造福社會;另一種是上行——依據市場需求,找到合適的科技去滿足。
中國的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大量的創業者在各個領域尋找機會。因此,要重視創新的上行機會,即完全了解行業需求,掌握客戶痛點,運用先進科技點對點解決,就是完美的商機。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對傳統行業了解充分,也要善于運用先進科技。對創業者來說,先進科技是武器庫,只有對先進武器有充分的了解,才會增加打贏的幾率。所以光知道用戶需求不行,還要知道用什么先進科技才是最合適的。比如開篇的例子,在決心研發用戶痛點時,知道用哪些技術會成功,才是王道。
技術談判?懂技術才見效
當然,獲取先進的科技,需要付出代價。但是,創業者借著對行業的洞察,知道怎么用,發明者卻并不了解,這使得技術轉讓相對容易—— 當發明者看不到市場潛力時,傾向于低價轉讓。
比如一名在海外做化妝品的商人,在購買一個生物科學專家的皮膚恢復研究成果后,并未開發新藥,而是開發化妝品,成為巨富。中國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麗人麗妝的老板黃韜講,他們發現女性越來越不愿意長大,所以就去跟迪斯尼談合作,以卡通形象做指甲油,大受歡迎。這樣的成功,源于同一個道理—— 當你懂,而對方不懂時,談任何合作,不管是品牌還是技術,都容易的多。所以,做傳統產業除了要找到痛點,還要知道如何使用技術,才能在技術談判中成功。
傳統行業創新的要點
最后,傳統產業的創新還有三個基本前提——
第一,要了解所在產業,知道技術在某個產業能做到什么。
第二,要敢于付出,任何知識產權的轉讓都有成本。
第三,要知道技術在哪里,并知道如何談判。
至于如何談判,需要了解對方的商業思路和談判習慣,并且事先周密準備。 有了先進科技,明白了如何駕馭,再傳統的產業,都能找到突破的辦法。以上就是本期產業理解的全部解讀,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示。
吳軍 ?第161封信丨我們和天才到底相差多遠?
我有個嗜好,就是尋找到那些超級聰明的人,和他們聊天,看看人能夠聰明到什么地步。我過去有一位同事就屬于這種人,他在大約十年前二十幾歲時,就獲得了三次世界謎題比賽的冠軍,四次亞軍,并且是美國隊的領隊。實際上,有七次決賽是在他和一名德國選手中展開的,用他的話說那個德國人比他厲害一點。我的這位同事后來第一次參加世界數獨比賽,就獲得亞軍。
不過這位超級聰明的人很快離開了Google,因為他的心思完全不在做事情上,實際上,他在公司四年的時間里沒有做出任何拿得出手的成績,后來大家也不知道他去做什么了。如果說聰明只是成大事的必要條件,并不是充分條件,那么倒過來看,那些在科技上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人應該很聰明,是我們所說的天才了吧。
我先后和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過深入交流,他們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夏普,物理學獎獲得者亞當·里斯和朱棣文,化學獎獲得者布萊恩·科比爾卡,這里,我就和你分享一下我對他們的印象吧。夏普我之前提到過,他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但是看不出是那種非常聰明的天才。里斯因為發現暗能量讓宇宙膨脹加速而獲得諾貝爾獎,朱棣文是因為讓原子的運動靜止下來而獲獎,他們給我的印象是頭腦極其敏銳,在智力上是我望其項背的,但是是否比我那位同事更聰明不好說。科比爾卡是靠發現細胞之間蛋白質通信的機理而獲獎,他邏輯非常清晰,話不多,是一個非常能深入思考的人,但是是否屬于天才,也看不出來。從我接觸的這些人,我們似乎看不出智力和成就是完全正相關的關系。
當然,搞科學和工程,基本的智力是需要的,《異類》的作者格拉德威爾認為智商120是必須的,但是超過了120也沒有什么優勢。智商120是什么概念?大約40%-50%的中國人都能達到,也就是說我們很多人的智力都應該能夠做出諾貝爾獎級的成就,但很顯然這不是事實。
因此,我們大多數人在承認智商這個指標的同時,也隱隱感覺到它和聰明好像并不完全是線性正相關的。到底天才和我們的腦子是否在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這個問題不僅你我關心,其實很多科學家也想知道。為了尋找這個答案,1955年一位醫生做了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那一年,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去世了。他生前最后住院的普林斯頓大學醫院里有位醫生,名叫托馬斯·哈維,他利用工作之便偷走了這位神一般天才的大腦,在進行了防腐處理后,把它做成了240個切片保存了下來,以便研究天才的大腦和常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這件事當然瞞不過FBI(美國聯邦調查局),不過它的人一直暗中在保護著哈維和愛因斯坦的大腦。后來,哈維最終取得了愛因斯坦兒子的諒解,不過愛因斯坦的兒子講,研究成果必須發表在世界一流的雜志上。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全世界就等待哈維的研究成果。
遺憾的是,哈維研究了一輩子,也沒有發現愛因斯坦大腦有什么特別之處,而且他的腦重量只有1230克,遠遠低于常人的1400克。雖然他的大腦溝回比較多,但是這至今還不是天才的直接證據。到了1980年,背負巨大壓力的哈維決定讓全世界的科學家一起來參與研究。參與的人多了,大家不僅容易做出成果,而且會有不同的見解。
1999年,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大腦中的膠質細胞比較多,而不是負責數學物理能力的神經元細胞多。但是,醫學界的共識是,神經元細胞在人的思維中起著主要的作用,而膠質細胞只起著輔助作用。因此這個發現被醫學界嗤之以鼻。
后來,加拿大的科學家又發現愛因斯坦的腦洞大,也就是說他的頭蓋骨和大腦的上端空間大。雖然我們開玩笑時會說腦洞大開,但是腦洞大和智力似乎沒有什么聯系。中國的科學家們也獲得了一部分腦切片,他們研究發現愛因斯坦左右腦之間的胼胝體比較發達,因此認為他的左右腦可能通信比較好,但是之前沒有人認為胼胝體和智力有什么關系。今天,全世界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當然,人們可以認為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什么最終的證據,不過更有可能的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在生理上可能就和常人并沒有太多的不同。
事實上,每一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天賦,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善于思考,很難用一把尺子度量。人類發明了IQ(智商)、EQ(情商)等一大堆指標,就是因為人的天賦是全方位的,不是單一的。也正因為如此,使用一種量化的指標給人貼上標簽也是不對的。至于人們的天賦有多少是天生的,有多少是后天環境導致的,或者自我開發的,今天依然沒有定論。
以愛因斯坦為例,至少他在大學之前并沒有顯示出超人的智力,相反,很多在中學或者大學顯得很聰明的人,后來變得很平庸,或許這是因為那些早期體現出來的聰明只能說明他們善于解決一類問題(比如考試題)罷了。
愛因斯坦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我認為有三個,
首先他善于提出問題。兩年前我和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談到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在研究上的差距,他講主要差距在于提出問題。斯坦福的科學家善于找到當下最重要的問題,清華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就差了不少。而一旦找到了問題,清華教授解決問題的水平并不差。
其次,愛因斯坦善于做白日夢,也就是腦子不受約束地胡思亂想各種情景,然后從中總結規律,而大部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受到教育和周圍同事思維的約束。關于白日夢對科學的貢獻,我以后還會談。
最后,愛因斯坦是一個非常有恒心的人,他對自己的觀點非常執著,并且愿意為尋找出答案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他關于統一場論的假設到死也沒有完全想清楚,更沒有證實。這件事是60年后才得到基本證實的(關于這一點,請參看我之前第93封來信中講到引力波的部分)。愛因斯坦不是那種尋求最快發表論文研究課題的人,而是愿意花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人。凡天才必有過人之處,不過我們與其去尋找我們和他們之間在生理上的差距,不如多學習他們做事情的方法。這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萬維鋼 ?日課150丨有關學校教育的大實話
現在有個新研究 —— 也許學校對學習沒有直接的作用。 Aeon 上文章標題是“為什么最成功的學生對學校沒有熱情”( Why the most successful students have no passion for school ),作者叫李知炫(Jihyun Lee),她現在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大學教育學院的副教授。
文章說的就是作者本人的研究。“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PISA用一套通用的試題,在多個國家對中學生進行測試,考試項目包括閱讀、數學和科學。考試得分結果經常被媒體報道,人們把它當成各國學生水平的較量。不過PISA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給各國教育排名,而是教育研究!
考試之外還有一套問卷調查也要求學生完成,調查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等。PISA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問卷調查結果之間的關系。它的最高目標是想知道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到底怎樣才能培養更好的學生。PISA項目提供了很大的數據庫,研究者可以直接調用這些數據。李知炫使用了2015年最新測試的數據,覆蓋72個國家和地區,對象都是15歲的中學生(大概相當于初三或高一的學生)。李知炫關心的是學生對學校的觀感,和他的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PISA問卷調查里,有這么一道選擇題:談談你對學校的印象,一共有四個選項:
A. 學校對我將來畢業以后的成人生活沒有起到任何準備作用
B. 學校整個就是浪費時間
C. 學校幫我獲得做決定的信心
D. 學校的確教給我將來工作有用的東西
李知炫就想看看學生給這道題的答案,和他們的學習成績有什么關系。李知炫得到的結果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生對學校的態度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很多好學生認為學校不起作用,純屬浪費時間,但他們的成績就是那么好;很多差生認為學校很有用,充滿感恩之情,可是他們的成績還是那么差。你愛,或者不愛它,學校就在那里……而你還是你。
不管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如何,是男是女,生活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這個結論不變。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和他的學習成績無關。那什么跟學習成績有關呢?李知炫使用PISA數據發現,對成績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對*自己*的態度。對自己的能力評估強弱,焦慮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學習過程,這些因素對學習成績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當然,這個研究考察的只是學生對學校的*主觀印象*。也許學校事實上有作用,但是學生*以為*學校不起作用。可是不論如何,學生對學校的這個主觀印象也足以令人感慨。李知炫就想,如果這些好學生認為他們都是靠自己學習的,對學校如此不以為然,那他們長大以后作為公民,會不會也藐視國家的各個正規機構呢?如果人們對正規機構都有如此悲觀的態度,那長此以往豈不是國將不國了嗎?
丨評論
轉學之前跟藍山小學的校長聊過,校長當然把自己的學校吹噓了一番。結果轉過來之后,我們才發現,藍山小學的教學實際上遠遠不如旗桿小學。每天上課的時間都比旗桿小學少一個小時,幾乎沒有什么測驗,家庭作業如同兒戲,數學課的進度和難度也都低于旗桿小學。那為什么藍山小學的學習成績還比旗桿小學好呢?這可能恰恰說明,學生學習成績好壞,跟學校的關系不大。藍山小學之所以成績好,是因為藍山小學的家長厲害。這個學區的房子比較新也比較貴,在這里買房的人大都是在周邊高科技公司工作的人,這些家長更重視子女的教育。像這樣的地方不管你辦個什么學校,成績都差不了。
那學區房還有意義嗎?也許有意義。也許好學區的學生素質更高,而你希望你的孩子有高素質的同學,畢竟同學之間互相影響可能比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還大。但這也只是一個猜測
從學生角度來看,任何學習的本質都是自學,老師再厲害也不能代替你去思考問題。現代教育制度是一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孩子,他不可能讓每個孩子去刻意練習 —— 別忘了刻意練習要求的是量身定做的針對性的訓練。學校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了一個社區環境。有記者采訪過霍金當年在劍橋上大學時教過他物理的一個教授。教授很謙虛,說“我不能自吹曾經教過霍金任何東西,我的作用也就是監督他的學習進度。”我看這個教授說的,就是學校的秘密。
丨由此得到
學校對學習的作用是安排學習內容、監督學習進度、考核學習水平、交流學習心得。學校對社交的作用可能比學習的作用大多了。至于說“學習”這個動作本身,那是你自己的事兒。從人生哲學角度,我們的確不應該對任何“正規機構”抱太大的希望。正規機構處理的是“平均人”,他們最在意的是統計數字,而不是你這個個人。人如果不能自立,把身家性命托付給一個外部機構,豈不是有點危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