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
聽說95后們開始參加工作了,各大公司又涌進了一批青春寫在臉上的小鮮肉和小蘿莉們。
不得不說幾句,90年左右的叔叔阿姨們啊,以后可千萬別靠賣萌為生了,咱都是中年人了,得有點前輩的穩重和矜持,你說是不是?
以上,不過說說笑,不過身為一位中年大叔,對尚在青春的年輕人心生羨慕嫉妒恨,這倒是真的。
二十來歲,真是好啊,這是年輕人最享有特權的黃金時期。
可以不被生活牽絆,干得不爽就辭職,另擇職業;可以在職場上不小心犯錯后,僅憑“年齡還小”一個理由,就得到寬恕諒解;可以不用焦慮地去面對現實中的種種問題,仍然保存一些浪漫主義;可以在沒有被打擊之前,繼續自由自在地做一些關于詩和遠方的夢....
王小波是這么寫這個年齡段: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p>
年輕,就是不畏來自將來的錘擊,更沒有過去的包袱可背負。
輕松自在,仿佛遠大前程,就在眼前。
在職場上,年輕人,也往往被認為“有想法”、“有激情”、“有沖勁”。這幾乎都成了一個達成共識的標簽。乍聽上去,好像是不錯的評價,但實際上,你越將它當回事,它就越是一個坑。
但我醒悟到這個結論的時候,如今我已經不再年輕,但我還是要寫出來,以供仍然被稱為”年輕人“的后來者們參考:
1、依賴年齡身份的”有想法",往往保質期都很短。
當前全社會的大多數行業都非常缺乏創新力,正處在一個改革升級的轉型期,尤其是和互聯網能沾上點關系的,都在試圖通過"互聯網+"的結合來尋找創新的模式。
而互聯網,好像天生就是年輕人的樂園。
馬化騰說,我們什么都沒做錯,就是太老了。這句話一出,好像年輕人掌握了互聯網的話語權。
誠然,年輕人更緊跟潮流,更玩得轉每一個新出的APP,更能冒出各種古靈精怪的點子。
但請記住,誰都不會年輕太久。
年輕人是八九點鐘的太陽,但八九點鐘也只有兩個鐘頭啊。往往就是神不知鬼不覺,突然發現已進入中年,青春不再。
還記得《死亡詩社》里的基廷老師嗎?他給年輕的大學生看教室墻壁上的歷屆畢業生的照片,他告誡年輕人:照片上的人也曾像你們一樣年輕,你們也終將像他們一樣變得蒼老,請君務必珍惜當下。
年輕,是保質期極短的快速消費品。
想法會衰竭,興趣會疲倦,熱情會消退,所以一時的”有想法“完全不能構成職場上的恒久的競爭力。
2、職場上,歸根結底,拼的還是內功。
年輕人初入職場,一定要建立正確的職場價值觀。
千萬別幻想以偏招制勝,靠幾個點子贏天下,并非不可能,但絕對是極小概率事件。
如果你仔細研究過近幾年互聯網行業能夠走到IPO輪的企業,發現仍然是80后,甚至70后們在把持,偶爾有幾個90后創業者被媒體熱捧,但不久后就會以各種原因跌落下來。
聽說現在做企業,高層得用70后,中層用80后,底層用90后,想想,還是有幾分道理。
公司,作為一個商業組織,追求的是創造利潤。對于公司的操盤者而言,所要求的能力必然是全面的。無論是戰略制定、團隊建設、業務管理、營銷公關等等,都是實打實的真功夫,沒有一定的積累沉淀,絕非可以輕易做好。
這就是穩扎穩打的內功。
如果不是日積月累的捶打,怎么能練就敏銳的判斷力和皮實的抗壓能力?
職場生涯越往后走,越考驗這些基本功,就跟郭德綱所說,娛樂圈混到最后,拼的是全面的文化底蘊,那些靠一招兩式搏出頭的,最終難逃曇花一現。
”有想法“不過就只是一個招式而已。
3、希望前輩別倚老賣老,自己也別倚年輕賣年輕。
沒有一個年輕人希望遇到一個倚老賣老的職場前輩。
同理,也沒有一個前輩希望遇到一個倚年輕賣年輕的職場晚輩。
什么叫倚年輕賣年輕?
不愿意承擔自己的職場責任,總是以年齡小為理由來開脫。最常見的,莫過犯了錯后,總是不敢承擔,選擇逃避。
別人可以原諒你一兩次,但你自己不能沒所謂。
記住,從踏入職場的第一天起,每一天的所思所為,會逐漸形成了你的職場人格。
你已不再是小朋友,更沒必要在比你年齡大的人面前扮嫩裝可愛,都是成年人,就請走進成年人的語境。
一旦你習慣了內心認為自己是新人,你不太可能主動成長。
如今在企業里,但凡已經走上管理層的90后,基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看著完全不像90后,他們的心智成熟度,遠超同齡人。
所以,即便你不自我催熟,也別倚仗年輕的資本,因為這種資本,太容易貶值。
時代變化很快,尤其像桑叔,身處科技行業,更是有三年換一個時代,三個月變一番光景的感覺,給人機會的同時,也讓人有些惶恐不安。
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須保持自我迭代,不斷學習的勢頭。如果還想再做點大事情,更需要建立系統的知識庫,培養全面的能力模型。
每一個人都年輕過,但每個人年輕過后的結局都不相同。原因,就在于他們在年輕時的視角有別,積累不同。
珍惜年輕時候的“有想法”,因為它充滿了創造力;但也別太把年輕的“有想法”當作優勢,因為你需要的補充的東西,真的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