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的白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制作方法類似,所不同的是,由于科爾沁草原的農耕比較發達,當地人蔬菜的食用量很大,我們在科爾沁時常用淡奶油做菜,特別是燒土豆和燉豆角別有風味,其味道和西餐用黃油做菜的味道極其相似。后來我返城,有一年我的老師和喜葉樂圖先生從內蒙給我帶來兩大罐頭瓶黃油,我用黃油烙餅吃,幾十年過去了,我的兩個妹妹至今難忘黃油餅的滋味。
科爾沁草原的有一種野生的稗子,脫殼后米粒雪白口感滑潤吃后唇齒生香,前年在成都是作為高檔飯店的高級食物被介紹給我,可見人們對美食的感覺是一樣的,可惜至今科爾沁的人們還沒認識到此物的商品價值,如大量種植定會獲利頗豐。
科爾沁草原的牛肉名聲在外,當年這里的牛肉專供香港為此國家在旗(相當于漢族地區的縣)所在地修建了一座冷庫專為儲存牛肉出口,在那個每人每月只供應幾兩肉的年代,我們那牛肉的月供量是非常高的,特別是牛小肉,每人每月供給20斤,我和我太太兩個人根本就吃不了,再加上牛奶只有5分錢一斤,雞蛋一買就是一大臉盆,生活富足,你要知道那是在全民食品限量的時代,那時我們那的工資也高每個月基本工資49.5元、5元的獎金、25元的邊疆補助還有科協等單位請我講課的講課費,我們倆人的月工資近兩百元。我母親是二級教師每月才78元,我父親和我叔叔都是大學教師每月才56元。后來返城,工資才30多元,肉就更沒有了,著實過了幾年苦日子。
科爾沁的紅食和呼倫貝爾的也不太一樣,科爾沁的紅食做法和漢族相似,有一種牛肉餡餅是當地的特色不知現在還有嗎,科爾沁的酸菜雛雞餃子也好吃,在牧民家吃過可惜雛雞是連骨頭一起剁的,邊吃邊吐核(骨頭渣)有些耽誤事。還有一種粘食,是粘豆包,當地人過年時要蒸一大缸(每只缸有一米多高)粘豆包。放在零下幾十度的院子里,吃時拿進來用油煎透放糖好吃。再有就是一種叫“黏糊勺”的(不知為什么這么叫)粘食,其做法是將黃黏米面發酵攤成碗口大的薄餅,此類做法是從遼寧省鐵嶺地區的康平縣傳來的,現在康平還在出售。說到康平縣還有一段囧事,那年我和另一個知青在康平縣的飯店吃飯,那年頭人們饑不擇食,我們倆要了六個菜,還要了四斤通化山葡萄酒(那年當地的白酒使用紅薯做的,喝了胃難受,頭痛)那時年輕很快就吃了幾盤菜(那時的菜量非常小)由于卓子小,就把空盤子放在別的桌上,那天人特別多,廚師是一位新來的第一天上廚,服務員只有一位大媽,人多聲音吵雜,大媽根據我們桌上的盤子來判定菜是否上齊,因此,大媽給我們上了十個菜后(桌上只能擺四盤),看到我們桌上只有四盤菜,一個勁的著急:“這敗家的廚子,倆大兄弟的菜咋還沒做出來,我催催去。”我倆沒想到葡萄酒有后勁,那時我們白酒可喝一斤,喝點紅酒頭有些暈。我們借著酒勁趕忙攔住大媽,:那倆菜您代價去吧,我們走啦。于是溜之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