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和媽媽互換身份,會怎么樣?
有個叫聶大婷的網友,發布了和媽媽互換身份的視頻。
視頻里面,女兒化身“嚴母”,對懶散的“女兒”管束甚多。
晚上九點被“媽媽”沒收手機并勒令睡覺。
早晨六點多就被叫醒,“媽媽”還要夸張地表示已經到中午了。
如果不起床,就會被“媽媽”做家務的聲響吵得睡不著。
出趟門都要被喊回去換好幾身衣服,并被要求回來時順便買醬油取快遞扔垃圾。
就連洗碗的時候,“媽媽”都要在旁邊念叨,碗要怎么洗,洗碗還要擦桌臺和餐具,最后洗碗布要怎么打開晾曬......
習慣了操心家里和孩子的媽媽,體驗到了被管束的痛苦。
而成為“媽媽”的女兒,面對家務事,也有不少難題。
平時媽媽找衣服收東西特別麻利,到了自己這里,面對堆成山的衣服,不知從何下手,翻遍了衣柜都找不到“女兒”要穿的那一件。
平時睡懶覺的時候嫌媽媽做家務的動靜大,到了自己這里,才知道早起干活,打理家務有多累。
不但要做好家務,還要操心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
這可真是太難了。
2
因為互換身份的游戲,聶大婷模仿得簡直像注入了靈魂。
連外婆都忍不住笑:你學得真像。
這幾段視頻也把網友逗樂了,紛紛笑道:
奶奶:你學類像,跟你媽媽一模一樣!媽媽:老子不去了!奶奶:你也學得像。
媽媽:“皮子緊了是不?”女兒:“注意自己的身份!”語氣秒慫。
第三天第四天的時候我他媽笑死了,跟我媽一模一樣!你給老子的等到!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信不信姥姥當年也是這么對媽媽的,然后媽媽現在這么對你。第四天,叮呤咣啷的真的太像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但細想這個話題,卻也覺得沉重心酸。
雖然大家都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媽,但笑著笑著,很多人就哭了:
#假如和媽媽身份互換#視頻沒有看,熱搜這個標題讓我心里一震,心里冒出第一句話是,如果我給她做媽媽,我很可能沒有她做得好。
不想和媽媽互換身份,她太累了。婚姻不幸福,年輕時候遭了不少罪,父母都離開了,唯一的支撐可能就是孩子,卻還是不可避免地操著心……不想像媽媽這樣過一生。
我要是我媽我肯定不會喜歡我這樣的孩子,也不會對我這么好。
短短一周時間,女兒體會到了做媽媽的辛苦,也知道平時的嘮嘮叨叨有多重要。
以前聽得生厭的關心,才知道是最寶貴的禮物。
在第七天互換身份的游戲結束后,女兒婷婷和媽媽說,下輩子兩個人還做母女,只是下次輪到女兒來做媽媽。
這時候的媽媽正準備進入房間,背對著女兒,說不可能。
女兒問為什么不能,媽媽沉默一會,說了一句:
“因為當媽媽太辛苦了。”
3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感動了許多人。
107歲的媽媽,顫顫巍巍地從口袋里掏出了一顆糖,遞給了84歲的女兒。
女兒接過糖果,臉上笑開了花。
女兒年齡再大,在父母眼中也還是孩子。
無論你多少歲,我依然記得你喜歡吃糖果。
但很多東西,長大以后才會明白。
小的時候總覺得不自由,因為爸媽要管的東西太多了。
不能吃垃圾食品,不能天天看好幾個小時的電視,不能晚上出去玩到很晚,還要做很長時間的作業。
也經常看到父母故作輕松,什么都能搞定的一面。
被假象蒙蔽的我們,以為做大人很自由自在,還有花不完的錢。
就像許多人說的那句:小時候真傻,居然盼著長大。
后來的我們才發現,生活就像一枚硬幣,我們在父母那里看到的,從來都是他們努力制造的美好童年和輕松愉悅的那一面。
另外一面,是他們竭盡全力,為家庭付出的所有艱辛和不易。
在《回答1988》里,有一集是親朋好友來參加葬禮。
大人們很平靜,該招待的客人,該做的瑣事,都井井有條。
沒有悲傷不已的嚎哭,也沒有一蹶不振的難過,仿佛一切都沒發生。
客人走了,家人才圍到一起,才有機會將痛苦發泄出來,大哭一場。
“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用故作堅強來承擔年齡的重擔。”
只有當自己到了父母的那個年齡,才能懂得他們一路走來的重擔有多難背負。
常有人說,“媽媽在,家就在;媽媽不在,到哪里都是漂泊。”
在這個世上,能對你付出真心卻不求回報的人,只有媽媽了。
互換身份的希望,也不可能真正發生。
我們所能做的,是盡可能陪伴媽媽,給她們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因為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觸動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