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說
人生就是一場康波
30年繁榮
30年蕭條
在新疆的大沙海
時間就是一場輪回
一千年繁華
一千年蒼涼
第一次聽說大海道,是在和大馬吃飯的餐桌上,聽名字,像極了某條沿海修筑的濱海棧道,再不濟也讓人有些煙波浩渺的浮想。后來自己查資料才發現,這個地方,竟和水沒多點關系。
早在1500年前,這里還是繁華的商道,駝馬往來、屯兵守戍。如今的大海道,早已失去了商道的功能,卻以其歷史的變遷,雅丹地貌的壯觀,無人區的神秘吸引著探索者。
大海道在哪里?
歷史上大海道是高昌縣至敦煌的近道,《西州圖經》殘卷記載,“出柳中縣界, 東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柳中,即今天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沙洲,即今天敦煌。大海道便是在今天鄯善魯克沁鎮到敦煌連線的位置。
大海道的歷史,最早可見于西周《穆天子傳》,在當時就是高級驢友的周穆王“己亥,至于瓜纑之山,三周若城,閼氏胡氏之所保。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庇袑W者認為,“瓜纑之山”為焉耆盆地北、西、南三面山嶺之合稱,所謂“三周若城”者是也。而“沙衍”即是庫姆塔格沙漠中部較為平坦的地域。周穆王東歸所取之道的位置即為大海道。
《穆天子傳》的記載畢竟模糊,有關大海道真正更為明確的記載則主要出現在漢至隋唐期間。大海道作為絲綢之路的主要構成部分,其開發、繁榮、廢棄,還需要從整個絲綢之路的變遷來看。絲路發展經歷了漢前期、漢唐時期和唐后期三個典型發展時期。
西漢之前:新疆考古挖掘證明,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周秦時期或是之前,溝通中原和“西方”的絲綢之路,其實早已存在,只不過多處于民間自發的、無組織維護的狀態。公元前二世紀,西漢張騫“鑿空西域”,其實,正是將這種零散的關系,轉化成政府建設、管理、保護的交通干線的重要時間節點。自此,中原大地與亞歐板塊甚至非洲大地溝通往來,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了空前繁榮期。
漢唐時期:絲綢之路進入了有組織、有管理的有序發展期,北拒匈奴也促進了多條絲路新道的開拓,關于絲綢之路的史籍記載也漸漸多了起來。
唐后期:唐代最大的變化是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線的快速發展,陸地絲綢之路的地位也因此降低。但其實它在唐后的宋、元、明、清甚至今天,仍然發揮著溝通歐洲、西亞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空前繁榮的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發展。
絲綢之路具體線路不止一條,在長達數百年的官方管理下,經歷了數次興衰更替?!段郝浴贩Q:“從敦煌玉門關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道從玉門關西出經若羌,轉西越蔥嶺,經縣度,入大月氏,為南道。從玉門西出,發都護井,回三隴沙北頭,經居盧倉,從沙西井轉西北過龍堆,到故樓蘭,轉西謁龜茲至蔥嶺,為中道。從玉門關西北出,經橫坑,辟三隴沙及隴堆,出五船北,到車師界戊己校尉治所高昌,轉西與中道合龜茲,為新道”。
這里的新道中自玉門關至高昌段便是大海道,新道最終與中道在龜茲匯合。
而在《隋書·西域傳·高昌傳》中記載,“從武威西北, 有捷路, 度沙磧千余里, 四面茫然, 無有蹊徑。欲往者, 尋有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聞歌哭之聲, 行人尋之, 多致亡失, 蓋魑魅魍魎也。故商客往來, 多取伊吾路?!?隨書中記載的伊吾道是經過伊吾(今哈密)的道路,又分為兩條,沙洲(今敦煌)至伊吾的伊南道(矟(shuo4)竿道)和瓜州至伊吾的伊東道(伊東道也稱第五道)。
按照隋書的記載,隋朝時期伊吾道已逐漸取代道路狀況較差的大海道,成為商旅主要選擇的道路。
絲綢之路從二道到三道到最終的四道、五道,這其中變化的原因無外乎三種:地理環境的限制、政治軍事力量的更替和自然環境的變遷。
首先來看地理環境的限制。生長于江南的孩子是怎么也想象不出穿越廣袤的大西北,僅有5條路可走。2次的新疆之行之后,終于意識到在荒漠戈壁,水才是道路之源,哪里有水,哪里才有路。
從谷歌地圖來看南疆地區,南部阿爾金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聳峙,更南面連著地勢五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北部有天山山脈,西部是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再加上四周高山聳峙,塔里木盆地降水量稀少,成為一片古老的沙漠。
唯一的水源便是南北兩條山脈的雪山融水,于是便只有天山南部和昆侖山北部的雪山融水河畔斷續分布有綠洲和城市。從塔里木盆地東緣至帕米爾高原的道路便是受到了這一地理環境的制約,形成南北兩道(北道在伊吾道開發后,改稱為中道),雖然后來新道開發,新北道的開發又打通了天山以北的草原絲路,但這一段綠洲絲路的變化卻并不大。
更大的變化來自于連接著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東緣的道路。
而這變化主要來自于自然環境的變遷和政治軍事力量更替兩方面。首先看軍事力量更替的影響。自漢張騫、班固通西域以來,漢政府順次對南道、北道(中道,舊北道)鞏固管理,繼而嘗試拓展大海道、伊吾道,由南及北,也正是漢朝與新疆北部匈奴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漢朝軍事力量不斷北推的結果。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西漢王朝在輪臺地區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鞏固了絲路北道(中道)。公元前99年開始,西漢王朝為了控制車師,曾與匈奴軍事交鋒5次,前后歷時40余年。東漢時期,伊吾屯田。公元123年,班勇屯駐柳中。匈奴勢力的節節北退,促成了大海道和伊吾道的開拓。
而樓蘭道(中道的前半段)的沒落、樓蘭古城的消亡,一方面由于新道路條件好,縮短了行程,另一方面也是羅布泊湖面面積縮小(羅布泊秘密的兩種猜測:斯文赫定的“游移的湖”,亨廷頓的“盈虧的湖”),樓蘭自然環境惡化所致。樓蘭古城在魏晉、前涼時期還是屯田基地,但遺址中卻已不見公元330年以后的紀年文字資料,失去了水源的樓蘭也漸漸淡出了歷史。
自此,大海道啟用和活躍在絲綢之路史上的時間已經變的清晰起來。
西漢時期,徐普首次提出開發新道大海道(五船北新道),同時政府北擊匈奴為開發新道路付出了卓絕的努力。東漢時期,班勇屯田柳中(柳中為大海道的終點),證明大海道的持續開發和使用。魏時期,大海道已成為絲綢之路三條通道之一。
十六國北涼時期,據吐魯番出土的“守?!蔽臅?/b>記載,北涼政府在大海道每日安排有兵士巡邏,可見大海道的使用的繁榮盛況。到了隋朝,大海道已逐漸被更為便捷的伊吾道所取代。唐代,《西州圖經》(西州為今吐魯番)中仍有大海道的記載,可見其使用未有停止。
唐后,大海道僅在伊吾道“賊寇動亂”時偶有使用。北宋時大海道漸失于史籍中,基本廢棄,逐漸不為商賈軍士行走。直到清末和民國期間,出現一些商旅行走,但多是避免商稅或走私鴉片。
1500年前,大海道“并沙磧之地, 水草難行, 四面危, 道路不可準記,行人唯以人畜骸骨及駝馬糞為標驗?!倍?,卻連牲畜骸骨都難尋了,只有懷著好奇、充滿探險精神的人為這未知的戈壁沙海和雅丹奇景所吸引,拿著GPS,一探其風沙下的神秘。
大海道地貌以荒漠和雅丹為主。吐魯番與敦煌之間的噶順戈壁(又稱莫賀延磧),是“大海道”的必經路段。
噶順戈壁是新疆最大的戈壁,位于哈密盆地之南,羅布泊、疏勒河下游谷地以北,東起甘肅安西的北山西麓,西至新疆的庫魯克塔格山東部。地貌呈風蝕形態,遍布礫石、碎石和流沙,降水量極少,地表水和地下水奇缺,且含鹽量高,到處呈現荒漠景象。
玄奘西行印度,路過這條“流沙河”,也是九死一生、心有余悸,說: “莫賀延磧長八百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伏無水草顧影唯一。四夜五日口腹干焦幾將殞絕。四顧茫然,夜則妖魅舉火,燦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若時雨”。
大海道雅丹地貌區地處哈密地區,位于哈密西南約200公里處。哈密的雅丹地貌是世界上最大的雅丹地貌群,占地約4000平方公里。
陸相的中新生界砂巖、礫巖,干燥的氣候、晝夜溫差的熱力風化作用,哈密兩大風區和各風口(古稱黑風川或鬼谷口)大風的“風力狹管效應”三大因素塑造了雄偉奇絕的雅丹地貌。
而大海道古堡群正是處于整個雅丹的中心地帶。但確切的說,大海道古堡群并非直接處在絲綢古道的大海道上,距離大海道仍有100公里。
如今雖然有越野車、穿越軌跡地圖和GPS,穿越大海道到線路仍然充滿了挑戰。路段全程為戈壁、沙漠、沙地、古河床、沙丘、亂石堆、鹽堿地,布滿尖石的路面需要慢速通過否則極易損傷劃傷胎面,戈壁灘沙地路段卻頻繁需要沖坡和快速通過,車速慢了就容易陷沙。即便是最有經驗的向導或是司機,也仍然需要尋路探路。
如今穿越體驗大海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南北大海道核心區穿越,東西大海道直線穿越。
東西穿越的行程一般為3-5天,線路主要為敦煌-玉門關遺址-雅丹魔鬼城-二道溝大本營-S235上道口-卡瓦布拉克泉-白堿灘-迪坎兒鄉-魯克沁鎮-吐魯番。
南北穿越大海道經過大海道最精彩的雅丹魔鬼城核心區,一般線路設計與羅布泊、樓蘭古城穿越共同完成。走馬行疆精心設計的13天“發現新疆深度游:絲綢之路歷史穿越,樓蘭小河墓地探秘之旅”路線,主要為烏魯木齊-哈密三道嶺-大海道核心區-庫爾勒-小河墓地-羅布泊湖心-樓蘭古城-南疆沙漠公路-大漠深處的世外桃源村落達里雅布依-于田。
如果這條曾經輝煌“大海道”也吸引到了你,不妨來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