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
? ? ?《我們的孩子》這一本書是美國哈佛大學帕南特教授研究團隊的杰作。本書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挑選100多人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貧富階級分化是如何影響了下一代人的機遇。從家庭結構,父母,學校,社區各方面全方位展示了貧富階級之間的差距,本來階級就不平等了,僅僅談機會均等是不公正的。寒門難出貴子,這不僅僅是貧困家庭的事,更是一個社會的事情。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無論貧窮富有,黑人還是白人,所有小孩都有機會走向成功,走多遠都是由他們的才華和進取心決定。雖然窮,但卻不知道什么窮,貧窮并沒有限制他們受教育,即使父母教育程度低,對孩子教育期望也低,幸而階級分化是隱秘的,社區鄰里之間還算和睦,種族歧視相對溫和,窮人家孩子依靠有能力的鄰居或者社團幫助,依然有機會獲得很好的教育。 20世紀70年代開始,階級開始分化了,不同家庭按照不同的經濟收入居住在不同社區,導致了鄰里隔離,富人一條街,窮人一條街,即使是對街相望卻互不來往。慢慢的,富裕家庭越來越多選擇私立學校或者更好的學區內,導致教育隔離。最后婚姻也要求門當戶對,越來越少的人會打破階級界限去組建家庭。就這樣,階級越來越明顯,固化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
? ? ? ?為什么說富人的孩子容易取得成功而窮人的孩子難成功呢?縱觀全書,富裕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大多相似,父母一方有更多的時間全身心陪伴孩子,幫助制訂學習計劃,家庭生活穩定和諧,重視家庭教育,給予指導,提供更多優質資源。而窮人的孩子呢?除了經濟窮,更多的是生活在殘缺破碎的家庭,成長過車中缺乏父母的關愛或者在隔代教育中長大,學習教育資源都跟不上,如何談機會。 如此森嚴的階級,窮人家孩子的路在何方?這看起來像是個人自己需要解決的事情,但很顯然一個社會的事情,窮人越窮,富人越富,到最后依然需要富人去納更多的稅去解決窮人的問題。對窮孩子投資不足會導致更大的代價,抑制經濟增長,加重社會負擔,政治疏離感惡化等等。如何解決出路,帕南特教授提出早期尤其是小孩剛出生頭幾年投入效果更明顯,不僅減少貧窮家庭的經濟壓力,從而緩解經濟壓力對貧窮孩子早期大腦發育。提供小額現金援助,解決就業問題,擴大低收入者所得稅抵扣,擴展子女稅收抵免項目,對貧窮孩子支援更多教師、社工、醫療專業人員,對貧窮區域的學校注入更多資源,加強鄰里社區之間關系。縮小機會鴻溝,讓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不分化在兩側,這是社會為我們的孩子可以做的。 美國人J.D.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也深刻反映美國當代的問題,即使作者通過努力成為耶魯法學院的學生,即將躋身于上層的階級,但是鄉下人(低產階級)具有的敏感多疑、不自信、粗魯、退縮、抱怨在他身上打下重重的烙印。尤其家庭的破碎重組對作者產生不可磨滅的傷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 ?
? ? ? ? 社會分層,階級固化,寒門難出貴子,這不僅僅是美國的現狀,這樣是我們中國當下的情況,這必是我們該認真審視的問題。我們的孩子,有你的有我的,他們將處于怎樣的一個社會,處于一個怎樣的平臺,是我們所必須思考的。 剛拜讀此書的時候十分震驚,繼而陷入深深的無奈,對于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于美國這樣先進的國家,減少階級之間差距,專家的建議是依靠社會政策,對此我感覺到深深的絕望,這意味著我可能永遠跨越不了自己所在的階層。 那么第一不要幻想跨越階級,但是我可以盡可能地從自己現有階級提高一檔,踏踏實實工作, 盼著一夜暴富和中大獎顯然不現實。 第二好好教育孩子,與其寄托將來社會環境的改變,還不如教導她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生存,不求她大富大貴了,能比上一代優秀一些就可以了。顯然,我們這一輩現在重要的任務是培養下一代。 ?